6岁开始写作,8岁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9岁便加入省级作协,堪称“史上最年轻的省级作协会员”。日前,重庆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徐毅正式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一时也引来了诸如“拼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否有代笔”等质疑之声。据新华网报道,徐毅的父亲表示,让徐毅加入作协是想让他有机会跟文学前辈接触,接受更多高人的指点。
作家协会一向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精英团体”,近些年,各地作家协会的门槛貌似有了一定的弹性,例如,从2006年开始,武汉、长沙等地的知名网络写手就成批加入当地作协。现在,一个省级作家协会依据相关规定将一个毛头小孩的作品进行审核之后,不拘一格地将其纳入大人们的圈子,从形式上来看,确实是对“年轻血液”的吸收,某种程度上兴许能防治作协的“脑动脉硬化”,这种开放性的努力值得肯定。
解构容易建构难。突破常规,不拘成格涉及到规矩的破与立,破成规易,树立一个具有较高认可度和公信力的新规矩难,因为搞不好就会有违规操作、暗箱操作之嫌,也向来容易惹非议。网络作家破格入作协也曾争议不断。依据《湖北省作协入会条件细则》:获奖(网络奖)作品、精华帖或转载帖达30万字,开个人文学博客3年以上,写博字数在50万字以上,或连续担任文学版主3年以上的网络写手,方可申请入会。而此次徐毅加入重庆市作协依据的则是“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并出版过文学专著”。不少网友认为这些标准都值得商榷。
对于作协的“门槛”,我们不便随意评介,然而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近些年,各种代笔、虚假包装让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自费出书入作协”的文坛丑闻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当破格成为滋生“潜规则”、“走后门”的温床时,是应该喊停的。因此,作协在突破年龄等限制去吸纳“新鲜血液”时,理应在阳光下运行,用开明、透明的阳光拂去投机取巧者的虚妄。
能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不拘一格地给予年轻人以成长的机会,固然是好事。但是,舆论对于此类事件屡屡诟病和担忧的地方恰恰是其实际效果。加入作协能够有机会得到圈子里的高人指点,并不意味着不为光环所累,能自由发展且天性不被泯灭。对于一个富有写作特长的9岁小孩来说,这个世界仍是新鲜而又陌生的,他需要的是在阳光下安静、自然的成长,以阳光的心态去感知周遭,颐养天性,厚积薄发,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催熟”。
在一个片面追求功利化的时代以及“出名要趁早”的浮躁社会心态驱使下,的确出现过一些年幼的文坛骗子,由此,很多人习惯用灰色眼镜去打量社会上涌现的真假天才们,宁愿没有天才,也不愿被骗子欺骗感情。这其中,一些“围观者”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地,无根无据而随意乃至恶意去揣度,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心态需要用公民社会里的理性阳光去曝晒,真正的天才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而公众又何妨嘴下留情,给真相一点时间?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对于徐毅式的少年天才,整个社会应该给予的是充满阳光的宽容、宽松的成长环境,这样“方可一路阳光,一路诗”,造就更多的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