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加入中国作协有何不妥?

时间:2012-06-25 11:08   来源:红网

  在中国作协日前公布的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公示名单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作家冯唐、刘慈欣、国际象棋冠军谢军等,均出现在公示名单中。

  尽管公示时间已过,但对于此事特别是于丹加入中国作协一事依然存在较大争议。于丹有没有资格加入作协?她出版的图书在文学性上该如何评价?舆论有质疑的,认为于丹只是“电视学术明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也有力挺的,认为于教授公开出版了几本作品,且市场反响不错,在写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加入作协算是“名正言顺”。

  在作家地位日渐滑落、名头不再响亮的时下,加入中国作协算多大点事?再者而言,中国作协只是一个民间组织,虽有着天然的官办身份,但加入、退出均属个人自由,只要符合条件,谁都可以按要求申请,外人无权置喙。“童话大王”郑渊洁不就公开宣布退出中国作协了吗?

  于丹加入中国作协引发的争论,不由让人想起当年上海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同样引发各方的褒贬不一,当时挺郭派和反郭派在网络上大打“口水仗”。文坛不是凭作家作品的优劣说话,而靠这样的话题来吸引大众的关注,实在是一种退化。

  需要厘清的是,即便作家加入中国作协这样的组织,也不意味着他(她)们在创作水准上就能够得到提升,之所以加入,最大原因在于想找到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感。这就好像那些钢铁协会、金属协会的会员一样,出于相同的爱好或纯粹工作原因,才加入到这个组织,媒体实在没必要非得探究出个为什么。

  到底谁在反对于丹加入中国作协?细细思忖,正是那些有着道德洁癖的专家、学者们,在他们看来,只有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才有资格加入中国作协。作家就应该甘于平淡、寂寞,最好远离炒作和“明星”之类的光环。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作家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更不是清贫的代名词,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你不可以不喜欢郭敬明,但你必须尊敬他对文学的热爱”。虽然郭敬明有过令人不耻的抄袭经历,但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却不能不让人佩服。于丹的作品或许迎合市场和媒体的意味多了些,但她对于《论语》、《庄子》的通俗解读,的确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较之那些没有文学作品、却任职于各地方作协、文联的官员们,于丹无疑达到甚至超过了中国作协会员的入会要求。

  可能沾染“文学”的缘故,在一些人眼里,中国作协还是带有神圣、神秘意味的组织,其实,纵观近几年加入中国作协的成员,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作家,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更是越来越少。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作协已经祛除了那层“神密的面纱”。普通文学爱好者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已不再是“梦想”。这何尝不是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一种体现?

  文坛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不会是死水一潭,这样的文坛才是健康的文坛,由此,一些明星、名人、网络写手加入中国作协,不仅有助于提升协会的影响力,还可以使协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何不妥呢?(王永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