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北京国际音乐节最令人期待的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作品《诺亚的洪水》在一天之中连演三场,以非职业演员为主,不前卫也照样惹人爱。
将《诺亚的洪水》称之为歌剧并不准确。这部作品布里顿完成于1957年,题材源自《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戏剧脚本是由中世纪的同名神秘剧改编而成。该剧的演出乐团编制简单,除了一些独奏乐句之外整体演奏难度较低,舞台上的独唱与合唱也尽可能地降低难度,以便非专业人士能够参演。布里顿所作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让这部剧作能够在教堂、公园等场馆上演,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能够亲自参与到演出中,体验音乐的乐趣所在。
此次《诺亚的洪水》的制作充分实现了布里顿的创作初衷。今年夏天该制作首先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动物园上演,在移师北京之后,舞台演员仍然以非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北京八中金帆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新英才学校童声合唱团,乐团中只有几位弦乐首席是中国爱乐的音乐家。
这个制作的舞台上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完全中国式的动物形象、穿着传统服饰的少年合唱团以及那艘由印着“中国海运”的废旧集装箱铁皮而制成的“方舟”,加之导演将诺亚妻子处理成一个热衷于购物和肥皂剧的派对动物的形象,将西方的古老传说处理为时装剧加中国风,让舞台下的每一个观众都能很直观地理解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而无时不在的幽默更是体现在了舞台细节中,比如手上拿着登机牌走进诺亚方舟中的老虎,这不正是人们最乐于调侃的2012船票话题吗?
虽然《诺亚的洪水》受众以儿童为主,但布里顿简单却高级的创作手法,让任何一个年龄段的观众欣赏这部作品都不会感到乏味,音乐没有复杂的和声,调性也不前卫,但几段旋律明确的主题音乐和圣咏式的合唱能做到让人过耳不忘的效果;而作为一位高级的作曲家,布里顿天才的配器手法让业余乐团演奏出的音乐照样能令现场的观众惊叹。
以西方模式所创作的剧本和题材与中国观众之间始终存在着一道不小的隔阂,于是导演成为了打通这一隔阂的核心所在。《诺亚的洪水》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元素和时装风格的“现代制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的隔阂,让布里顿为英国人量身打造的“全民参与歌剧”在几十年后的中国起到了同样良好的参与效果。这是布里顿的胜利,也是舞台导演理念在中国的一次胜利。(周皓 乐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