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都是东北人 ! 漫画 李法明
劲掀一夏收视狂潮的《中国好声音》,业已收官。盘点这档红遍大江南北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观众不禁一片惊呼:《中国好声音》怎么几乎变成了《东北好声音》!?
也难怪观众有如此之叹——在角逐“中国好声音”的征程中,56位入围选手,14位来自东北;晋级16强时,东北学员虎踞半壁江山;四强对决,东北人占去三席;而最终“年度好声音”桂冠,更是花落吉林选手怀中——东北军团的显赫战绩,实在是“太过抢眼”。
回顾往昔内地音乐选秀节目,往往川军、湘军抢尽风头,此番何以东北歌手集中发力、异军突起?对此,虽该栏目组回应“纯属巧合”,但观众却始终猜疑、争论不休:到底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文化密码?
流行音乐的特点与东北人性格高度契合
“《中国好声音》东北现象凸现,我一点都不奇怪!”面对记者,中国音乐最高奖获得者、国家一级作曲张振国,笑声爽朗:“这与黑土地上风土人情对音乐人才的特殊孕育,密不可分!”张振国本人就是一条典型东北汉子,曾为《大雪小雪又一年》、《趟过女人河的男人》、《都市外乡人》、《插树岭》等近30部电视剧创作过歌曲,举止言谈间,记者能强烈感受到他直爽、热情的东北风格。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张振国认为,东北选手能够决胜《中国好声音》,原因之一即在于“东北人的性格特点,正好与流行音乐的特点高度匹配”。历史上,东北地广人稀、天寒地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造就了东北人粗犷、豪爽、自然、率真、火辣的性格,也造就了东北人的大嗓门。张振国说:“音乐是直达人心灵的东西,与南方人的温柔婉转,感情内敛相较,东北人直来直去、感情外向而强烈,对音乐的领悟往往更直接,一接触到音乐,马上就能产生反应,也更善于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从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说,东北人天生就适合搞音乐。”
特别是,流行音乐内容通俗、生活气息浓郁,演唱时,对感情的要求重于声音技巧,表现形式自由不羁——张振国表示,这些特点又恰好非常契合东北人的性格特征,符合东北民间盛行的“俗”文化,从而使得东北选手在演绎流行音乐时如鱼得水,浑然天成。
有人认为,吐字在歌唱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东北话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这也是东北选手的一大优势。不过,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副院长孙大峰却指出,与南方的吴侬软语相校,东北话吐字太硬,这反倒是演绎流行歌曲的劣势,但黑土地也赋予了东北人另一项天然优势——能大幅度跨越的情感。
“情感的张力来自于自然的张力,东北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东北人的情感幅度天生要大于其他地区,他们知道如何在演唱中去表达大幅跨越的情感,这是东北人血液中自来的。”孙大峰说:“正因这种独特土壤,东北歌手的音乐品质,就像东北大米一样,无可替代。”
深厚的音乐传统令东北乐坛人才辈出
“实际上,乐坛‘东北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从《中国好声音》才出现的,只不过这次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以集中展现,所以才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张振国说。
仔细想想,自1984年流行音乐进入大陆起,很多唱得非常火的歌手,便是东北人,比如“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头号女歌手”范琳琳,比如“华语乐坛实力派天后”那英,再如孙悦、成方圆、陈红、刁寒、李春波、付笛声、孙楠、张咪、水木年华、羽泉、庞龙……甚至包括李双江、殷秀梅、万山红、董文华,也都是东北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东北歌手便雄踞乐坛,一度占了将近1/3的比例,就连‘西北风’的演唱方法,也是由东北歌手开创的。”张振国说:“这既跟东北人热辣奔放、爱说爱唱的性格基因有关,也跟东北地区深厚的音乐传统有关。”
“流行音乐的基础是传统音乐”,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徐民告诉记者,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学派,由于地缘优势和特定历史机遇,东北地区恰恰从中受益最多,一大批前苏联音乐家曾在此授课讲学,使这里音乐人才辈出,为发展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国后,在老长影的号召、凝聚之下,一大批音乐家又集结长春,他们既奉献出了无数经典曲目,也在这片黑土地上散枝发芽、传业授艺,令东北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喜人局面。”张振国告诉记者,除上述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歌手外,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谷建芬、尚德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刘云杰、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创办人李罡、广东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也都出自东北。
东北音乐名人数不胜数,自然使得当地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异常雄厚。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最早的国家级重点音乐学府,沈阳音乐学院自不必说,就连2006年创立的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教师也均为国内一线音乐人。孙大峰告诉记者,借助于精英教师团队,他们在教学上也颇多创新:一方面抛开门户之见,实施名师共享;一方面按照艺术本身规律施教,特别尊重学生个性;另一方面大量开展教学演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取得了明显成效。
所谓“名师出高徒”,在《中国好声音》中,沈阳音乐学院有4名学生入围,其中“小魔女”吴莫愁,荣获总决赛亚军;而吉林省的6位入围选手,有3位出自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其中金志文获第四名,权振东获含金量最高的“实力的绽放”单项大奖,梁博更是因为捧得“年度好声音”桂冠而成为最大赢家。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
大自然赋予的性格基因,加上历史所赋予的文化基因,东北军团掌控《中国好声音》,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傅佳欣表示,很多观众之所以对此莫名惊诧,还源于对东北文化的隔膜与疏离。
在很多人印象中,东北地处荒寒,祖先多是流民,当年为生计所迫闯关东的移民,也都是社会底层劳动者,较之文明古都灿若星辰的中原地区,东北并无太多值得称道的历史文化。建国后,东三省又多以我国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除了老长影曾经推出的一批力作外,东北似乎一直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直到1990年,赵本山携小品《相亲》走进央视春晚,富有东北特色的文艺形式才首次对公众产生重磅冲击。时至今日,多数人对东北文化的认知,也仍主要停留在东北小品和二人转上。
其实,不止小品和二人转,近30年来,东北人和具有浓郁东北风格的文艺形式,一直在中国文艺领域极其活跃——还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为代表的东北籍评书艺术家,火遍全国,包括今天的后起之秀孙一,也来自东北;随后,东北歌手如满天繁星、东北方言歌曲风靡一时、东北题材影视作品风生水起、吉林市歌舞团屡屡在春晚挑大梁、东北籍主持人层出不穷,东北籍演员更是群星闪耀……以至姜昆也感慨地说,“北京歌舞演艺界,东北人占有三分之一”。
过去只在本土顽强生长的东北文化,为何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南北?对此,傅佳欣指出,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政治语境日益宽松,有关革命与英雄的宏大文艺叙事逐渐式微,受众渴望新鲜的艺术形式和贴近现实、有震撼力的表达方式,而“东北风”正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
“闯关东时期,闯过来的人都是底层人民,因而东北文化重在一个‘俗’字,特别接地气,表现在各类艺术形式上,就是通俗直白、幽默诙谐、能满足人们压抑情绪的释放,以塑造小人物见长,生动感人。”傅佳欣表示,正因如此,随着大众娱乐业和通俗文学的繁荣昌盛,富有东北风情的文艺形式和具有黑土地文化品格的东北艺人,便迅速从边缘走向了中心。
同时,借助这股强劲的“东北风”,东北地区近年来在扶持文化产业上也下足了功夫,这使得东北文化在发展光大过程中如虎添翼,硕果累累。比如,在今年“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吉林省就实现了“满堂红”,7部作品获奖,覆盖所有6大评选门类。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把握了东北文化在大众娱乐文化中从非主流成为主流的发展脉络,《中国好声音》东北现象凸现,就不再会令人感觉突兀,这是东北地区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也是东北人自强不息、自觉追求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