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灵隐景区开店的消息,热闹了一阵,现在有点冷了。但正因为其“冷”,反而能静下来看看沉淀的东西是什么。
星巴克作为和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西方饮食文化代表”,入驻灵隐寺景区,引起很多人不满,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抵制。
一个卖咖啡的,又不是卖吗啡的,只要不违法,在哪里开店都可以。商业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法治经济。在经济伦理体系中,讲究的是经济信用。作为一个咖啡店,质高量足,顾客满意,就是合格的,就是讲信用的。至于它用不用对“文化氛围”讲信用,就不是它的事了。它只要对法律负责、对顾客负责就可以了。
其实在灵隐景区开设现代业态的又不是星巴克一家,有报道说,距离星巴克不到五十米处,集结了知味观、肯德基、超市商场、演绎餐厅等的杭州灵隐休闲旅游购物中心,已营业半年之久。如果说文化不协调,这些商家都和佛教文化协调吗?
再说,现在有几家寺庙不被铜臭入侵?很多寺庙的香火都已不再由信仰做主,而是由钞票做了主。一些所谓的文化名胜、文化古迹,大都只有张“皮”,文化内涵基本已荡然无存。在这样的现实下,有些人文古建,是商业单位还是文化单位,很难分得清。而听闻星巴克入驻灵隐景区,一些人抬出所谓“文化协调论”,不过是对于保持“文化贞洁”的一种幻想而已。
现代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不是有你无我的态势。当一些传统挡不住现代文化的“入侵”时,光靠抵制,是什么用也不起的。这让人想起前些日子百余名学者举报商务印书馆出书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二百多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的事来。他们保卫汉语的心是好的,但不让词典收录,就真能保卫汉语了吗?换句话说,当你捂着眼不看时,并不表示事实的不存在,只表示你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当专家认为一些网络词汇“损害”了汉语的庄严神圣时,丝毫也损害不了它们在公众中的流行传播。
文化从不靠抵制兴盛起来。只有当一种文化要消亡时,才会总怕这个、怕那个,这个也不行,那个也危险。当初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没有见什么危害论、威胁论、不协调论,反而接受了它、容纳了它、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了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如果来什么就抵制什么,纯种是纯种了,但正见其生命力日渐萎缩不振。
可能扯远了,回到星巴克入驻灵隐景区话题上来。如果它和景区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因而不能吸引顾客,自然会因“入不敷出”而自行退出——因为它也不是为了弘扬什么文化而进去开店的,它只是为了赚钱。而若它的生意火起来,也没什么大惊小怪,不过是现代商业文化能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小小例证。(达宗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