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京剧”背后的创新之辩

时间:2012-10-08 13:33   来源:光明日报

  “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近日引起广泛关注,其受关注的原因并不是三点式比基尼,而是比基尼选手那戴着“京剧头饰”的扮相。对此,有人称之为“糟蹋国粹”,有人称之为“大胆创新”。而该赛事组委会执行主席解释,头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比赛中采用这种形式,更有东方韵味,也会让西方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笔者以为,他阐释的动机,并无不当。东西方文化如何融合?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确实是一个大课题。在这个大课题下进行各种尝试,初衷无可非议,“非议”的只是尝试的手段。与“比基尼京剧”讨论相似的,还有传统戏曲的“创新之辩”:前不久在媒体引起广泛讨论的“昆味儿不正”的《2012牡丹亭》,演出后论战甚酣,最终演变成一桩“文化事件”。论辩聚焦于“传统戏曲可不可以创新”?“守派”、“变派”各有看法。厘清两者的立场,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对于回答“比基尼京剧”同样适用。

  在“变派”看来,实验和尝试新事物,是复兴昆曲的唯一途径。假如现代理念、时尚元素的加入能够吸引年轻观众,说明这种创新是成功的。而“守派”更多的是从保护遗产的角度质疑创新,担心“变派”以创新之名把遗产弄丢了。有昆曲研究者说:“把昆曲改成周杰伦,那大家直接看周杰伦就是了。如果因此吸引了年轻观众,那也是周杰伦的胜利而不是昆曲的胜利。”

  艺术形式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关键是看变的尺度。面对文化遗产,不能以庸俗的文化进化论看待:以为现代的艺术一定超过古典的,今天的一定比过去的好。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改革,假如不是从传统的思维出发,而是按西方的艺术模式削足适履,未必有好的结果。

  回到“比基尼京剧”,首先,这个调侃的提法本身就是种误读。京剧符号只是“写意”到头饰上,与改编京剧是两码事,不能简单地据此以为是“糟蹋国粹”。但酷爱京剧者的汹汹民意又提醒人们,对于国粹的触碰,决不能随心所欲,京剧符号承载的民族情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如与大众审美相距太远,就有可能引起反感,乃至造成文化情感的伤害。虽然笔者不同意有人把这种尝试简单归结为“美女经济加低俗表演”,但我同时认为,此类表演由于先天具有时尚和煽情的功能,一旦将经典京剧的典型符号杂糅进去,或有“穿着芭蕾服跳街舞”之弊,喜感则喜感矣,但对于“把中华文化元素体现得更深刻”未必有益,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

  该守的守,该变的变。如何把握其中的艺术创新尺度,是对当事者“了解传统”与“合理创新”的全面考量。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回避辩论,理清思路后的创新才会走向正道。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