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鬼才作家”魏明伦在四川安仁古镇建了一栋二层洋楼,明年元旦展现他自己文学轨迹的个人文学馆就要在此开张。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知名作家中,刮起一股给自己“建馆”的风气(《上海青年报》)。
以往,建设作家个人文学馆,一般都是在著作等身的作家百年后,由后人或有关部门筹资建设,以示学习和纪念,比如上海的鲁迅纪念馆、巴金故居、丰子恺故居等。现在,一些知名作家希望借建馆之机,来反映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传播自己的文学思想,出发点自然良好。但是,在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作家的个人作品,以及与作家创作过程有关的手稿及相关影像资料的同时,多多少少也反映出这些创作历程还在继续的作家自与著作等身的前辈们等量齐观,甚至多少反映出他们内心的一点点膨胀。难怪有人说,建个人文学馆,不是在世作家个人的私事。
也有作家明白,建文学馆不是作家个人私事,但又囿于“家乡盛情难却”,不得不答应家乡政府建个人文学馆。近年来,为了开发旅游,不少知名作家的家乡打起了作家的主意,以作家个人名义开设文学馆,便是一招。
但问题是,在前前后后的运作过程中,一些作家个人文学馆,最终只是地方政府开发旅游的炒作工具,建设时轰轰烈烈,建设后冷冷清清,真正能够吸引人参观,或者便于人们参观的文学馆并不多,“被家乡绑架”的作家对馆内陈列、场馆现状等都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在笔者看来,在世作家个人文学馆还是慎建为好。对于已建的在世作家个人文学馆,政府、社会及媒体也应多多“广而告之”,以让更多人能够分享作家优秀的创作成果,以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提升大众的文学欣赏水平,而不是让其淹没在公众的视野之外、时光的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