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之外,我们还能谈论什么

时间:2012-08-15 12: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今年上半年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严重下滑的情况下,《画皮2》、《搜索》和《四大名捕》可以说为2012年的下半年开了个好头。尤其是《画皮2》以惊人的速度创下了华语史上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这为低迷了数月之久的国产片市场提振了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片仍然能够有所作为的广阔空间。于是,有不少人开始思考,《画皮2》的操作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可复制性,它是否开启了中国商业电影的成功之道?

  诚如许多国内电影研究者所说,《画皮2》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于其作为商业电影的操作模式。静下心来分析这部影片不难发现,它在艺术创作上仍然存在不少硬伤,是商业操作模式为该片票房的成功做了最有力的保障:档期选择正确、营销手段巧妙、品牌策略升级、商业元素齐备……无论出品方还是电影评论家们在对《画皮2》的票房成功进行分析和评判时,都只能止步于电影艺术本体之外的种种因素。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中。对过去几年赢得市场青睐的大量影片,我们多采取的都是这样一种态度——我们谈论了太多的市场、票房和产业,却对影片的艺术本体采取了回避态度,各式各样以市场和票房为标的的手段和技巧常常喧宾夺主,替代了电影语言的艺术和风格,成为作为商品的电影在市场环境下最引人瞩目的话题和技术指标。

  在产业化的环境下,影片商业操作的成功固然可贵,尤其在当前国产影片面临好莱坞强烈冲击的情况下,能够出现拉动国产片市场份额的影片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但电影作为一个内容产品,关于艺术本体的求索和探讨,难道不是我们更应该珍视和鼓励的吗?

  或者可以说,对电影艺术本体关注和探讨的不足,恰恰突显出中国电影艺术质量的短板,也进一步助长了整个电影行业在票房和市场上的“功利心”。当所有创作者都仅仅唯“市场需求”马首是瞻的时候,当“票房胜利”被出品方奉为唯一准则的时候,电影创作的艺术愿景和表达诉求又被置于何处呢?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法国导演让·雅·阿诺说,电影是一个追求艺术和创新的行业,电影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进去,拍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不能总想着“赚快钱”。如果你通过它来撒谎或故意迎合观众,可能适得其反。

  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值得所有中国电影人和电影研究者、评论家反思。对于任何一部影片来说,市场上的成功若不是以优秀内容为依托,便是偶然的成功;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来说,只有票房没有艺术的繁荣,便是不可持续的繁荣。

  去年以来,已经有不少中国电影人逐渐意识到,中国电影的外生性成长空间正在收缩,依靠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过去,单纯依靠市场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漫漫长路,在这个时候,那些真正沉下心来关注电影艺术本体、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影片,才能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获得先机。

  如此一来,就《画皮2》而言,票房胜利固然是一则可喜可贺的捷报,但一部在人物心理和感情交代上显得仓促和模糊的影片,离“经典”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样,不管是商业操作成熟也好,上映档期优越也罢,这些原本是成功必然的因素也在内容和艺术不够过硬的前提下变得不够牢靠,市场成功经验的可复制性也就削弱了很多。

  什么时候,我们在谈论市场的同时,也用同样多的精力关注电影艺术本体,那个时候,中国的商业电影才能真正具备可供复制的操作模式,国产电影才能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中国电影产业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刘阳)

编辑:陈睿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