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荷花荡。《荷都之恋》剧组顶着烈日,正在紧张拍摄之中。作为金湖本土电影的开山之作,《荷都之恋》由金湖县与北京艺鸣天和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星天地文化传媒联合打造,最快8月底杀青。导演郭廷波说,他们要“树立同类型影片的新标杆”。(8月7日《新华日报》)
放眼全国,这种被冠之以“本土电影”称号的影视作品,近年来层出不穷:湖北丹江口市的《汉水丹心》、湖南通道县的《通道转兵》、北京昌平县的《温泉世界》等都先后亮相。这些本土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描写本地的风土人情为主。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情节等等,都以本地风土人情为背景,同时也是为展现本地的风土人情服务。说到底,这些本土电影,就是一部当地的形象宣传片,只不过是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客观而言,借助电影这种形式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积极因素在里面,称得上是一种宣传推介工作上的创新。与此同时,对于这种新的宣传方式,不能只求形式上的新颖,还得追求实际的效果,毕竟这都是政府花了几百上千万元的财政资金制作出来的,如果轻易打了水漂,不但涉嫌财政资金的浪费,也是对纳税人的一种不负责任。
可令人遗憾的是,就目前已经拍摄完成并公开放映的这些本土电影而言,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效果上的不尽如人意,而几乎沦为备受公众诟病的一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试问以上提到的几部本土电影的名字,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又有几个人听说过?更别说去影院观看了。以曾经因为县领导出演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湖南省通道县投拍的《通道转兵》为例,这部电影总投资达800多万元,可最后不过是在国内少数几个城市来了个“影院一日游”就匆匆下线,票房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还是情况好的,其他那些本土电影,基本上连院线都进不去,电视的上星频道也上不去,最多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在本地影院和电视台放一放。如此一来,本土电影本土观众看,其宣传效果和意义在哪里?这种本土电影“政绩化”的倾向,其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首先是引发了地方政府之间的攀比之风,你拍我也拍,也不管最后拍出来的是精品还是文化垃圾;其次是投资成本不透明,其中难免存在各种利益输送,滋生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利益。
我们不否认借助影视剧扩大地方知名度的作用,正如当年电影《阿凡达》仅仅在张家界取了几个景,就让张家界狠狠火了一把一样。但这是电影市场化的一种“偶遇”,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政府成为投资电影的主体,官员成了电影的“总导演”,则明显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与人们的预期有着较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