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乏人观看的影片《瘦身魔方之美丽不瘦》,最近知名度却意外地高了起来,出名的原因是其票房创造了“新低”纪录——总共只有9800元。这部“奇葩片”令另外两部同样在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或能少些难为情——据悉,由杨采妮、刘晓庆、林妙可等参演的影片《37》,票房是15万元;而许晴、佟大为、王姬、吴孟达等众明星加盟的《与妻书》,票房14万元。(7月24日《新民晚报》)
这几部电影笑话般的票房,是今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惨败的极致例证。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共有103部国产影片上映,只有10部确定赢利,8部基本打平,其余85部目前全部亏本。
亏本的不一定就是烂片,但其中肯定烂片居多,被冤杀的只可能是少数。不妨说,是国产片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竞差”局面,才会使得电影票房“连创新低”成为可能。不过,这种现象听起来相当悲哀,细想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甚至,这未尝不是国产电影的好消息。
国产电影高达八成亏损,票房连创新低,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再大牌的导演、再出名的明星、再卖力的炒作都不行。这一无情的现实,说明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走向了成熟,普遍获得了对于忽悠的免疫力。
作为文化商品的电影,偶尔玩玩花活儿是可以的,也偶有烂片可以获得票房的成功,但是,如果有太多电影人以忽悠、投机的心态对待观众,毁掉市场信心是迟早的事情。而恰恰已持续很长时间的一种现象是,许多电影人并不敬畏艺术,也不敬畏观众,拍时不认真,发行时却“吹捧与自我吹捧相结合”,终于令观众出现了审丑疲劳。此时,只有少数真正拍得好或运气好的影片,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其实,以票房来看,国产电影在前几年曾经有过短暂的繁荣,特别是2008年,国产影片406部,票房达到43亿,市场占有率超过总票房的60%,曾令很多业内人士兴奋非常,欢呼“中国电影迎来了一个东风浩荡、姹紫嫣红的春天!”但现在想来,那种情况或只是机缘巧合下的一种偶然,整体看国产电影的水平并未有实质性的提高——比如,当时的406部电影,试问有几部称得上经典?现在容易让人想起来的又有几部?
而更可惜且尤其要命的是,诸多电影人非但没把当时的市场热情当做制作精品电影的动力,反倒只是视作了掘金的良机,一哄而上,泥沙俱下,导致了当下的惨败。
所谓“不破不立,穷则思变”,国产电影当下的窘态,也许能够令某些电影人痛定思痛,转变对电影的态度,甚至引发一场电影制作和观念的革命。倘能如此,当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基于此,也许我们现在应该祝贺国产片的“票房连创新低”。(郭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