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今译,架设文化传播的桥梁

时间:2012-06-08 13:50   来源:人民网

  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面临瓶颈

  早在8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罗素就曾对中国的人文成果和人文传统作过高度的肯定,他认为欧洲文明的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我们的先民一直以来秉持的人文精神,在罗素那里,简直具有拯救人类、荫蔽世人共享和平安宁之福的威力。

  但是,这曾让世人尊崇的中国人文精神,在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大受欧风美雨的荡涤;人文精神的回归和重塑,也受到市场大潮的冲击。在人文社科领域,崇海外、尊西方,长期以来已成为不少国人的一种思维习惯。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什么?是历史地化育的、内化于国民群体的人文精神。历史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更是族群的。因此,人文精神既有区域性特质,也有阶段性特点,它突显于特定时空的族群中,因时而异,因地而别,因人而生动活泼。先秦的礼乐文化,汉代的尊史重教,魏晋的名士风度,唐代的诗意追求,宋明的哲学精神,清代的科学探索,以及齐鲁、江南、巴蜀等等各呈异彩的区域文化,汇合成中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

  打上国人烙印的人文精神,正以我们的母语承载于无数的传世文献和典籍中。但由于近代以来连绵不断的人祸和其他多种原因的破坏,中华文化传承的链条锈迹斑斑,时见阻隔。我们必须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心,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走时代化、大众化之路,而不应作为故纸堆里的偏僻学问。优秀民族文化的大众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社会根基和群众基础。

  同时,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让世界分享,我们要重视特色鲜明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和文论的对外传播。近些年来,我们在不少领域单方面地重视域外文化的引进,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存在较多的过度西化而缺乏原创的现象,同时,在文化对外传播方面成功经验还不多,世界对中国文化至今还相当隔膜,甚至存有诸多误解。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让处于弱势的中国语言文化在西方强势语言和文化面前不再失语,以中国文化的外语翻译和传播为工具和手段,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争取话语权,以实现跨文化的平等对话、优势互补、协作共进,避免被西潮所淹没。为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国文化在当下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作一个正确的合乎实际的评估,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方法、问题和对策、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到更好的途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