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在微博上高调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活动,引来十余万粉丝响应。坦率说,这个时候,我最好奇的是那个叫李一舟的青年人对此事的态度。这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在《非你莫属》节目中一炮而红。面对张绍刚给自己“挑毛病”的要求,李一舟“得体”指出张绍刚最大的问题在于过于“实诚”,“你只有更狠才是对我们求职者最大的帮助。”这位优秀的李一舟,其偶像之一正是李开复。
这并不是《非你莫属》第一次处在风口浪尖。之前的刘俐俐事件,主持人和老板团的表现就已经招来口诛笔伐。不过,当事人张绍刚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没错”。
我自认为是平心静气看了引发事端的关于法国留学生郭杰的节目。在我看来,对比早前的刘俐俐,本期节目实际上算是风平浪静,郭杰的“晕倒”是瞬间发生的事情,当事人自己也很快爬起,在被鉴定为“假”之后,无力辩白而狼狈离场。看来,总结了刘俐俐事件的经验之后,无论是节目组还是张绍刚,已经不会再犯诸如言辞偏颇,刻意对抗的低级错误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事件持续发酵,郭杰会带着造假者的烙印,消失江湖。无论是张绍刚还是节目组本身,恐怕还会自得与如此这般就实践了自我期许:“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求职者,关心保护弱势群体。”
当然,随后的反弹已经在说明,无论是张绍刚还是文颐,乃至整个节目,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也没有保护“弱势群体”。由于文颐的不懂装懂,由于张绍刚的撩拨和导引,已经对郭杰造成了肆意诽谤和人格之侮辱,甚至对于整个留法学生群体造成了侮辱性影响。这也恐怕是李开复先生拍案而起发起抵制节目活动的原因。
在我看来,《非你莫属》之所以风波不断,屡屡制造出话题刺激民众,究其原因在于话语体系的不同。正是话语体系的不同,使得所谓“公平公正”,所谓“保护弱势”,落实在行为上和节目内容上,往往与民众心理差异甚大,甚至截然相反。
比如,公平公正,并不是如我们所理解的职场双方、老板和员工在人格上的平等。恰恰相反,节目中所谓公平公正,实际上将一种不平等关系波及到每一个人,而在展示真实的思路和口号下,将一些潜规则放大:想求职,就要认可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就是要让老板让求职者站着被挑剔被羞辱。只要你是老板,不管有多少真材实料就拥有话语权,就可以肆意用文雅的方式羞辱你——只要你的额头刻着“成功”二字。至于所谓弱势群体,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应该给予某种特定的宽容和尊重。恰恰相反,节目所谓的弱势是他们理解的“弱势”,是除了羞辱之外还可以供悲悯慈善之用的“弱势”,是一种面对彻底跪下之后者之哀求,所谓成功者自以为的良心发现。
张绍刚及其剧组拒不道歉的底气所在哪里?表面上的商业逻辑无法掩盖背后话语系统的“正朔”感。金钱财富不过是表面,谄媚“财富权力”才是节目骨子里的优越感、傲慢感的来源。李开复的抵制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