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受访者中,70后占35.0%,80后占47.5%。而对于成功的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76.2%),说白了,就是功成名就,收获“名利”二字。
“急于成功”急到什么程度?网上流传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 这让人不由想起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其实,干什么都要趁早,恋爱结婚要趁早,一不留神你就成了“剩男”、“剩女”;金榜题名要趁早,“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早已了无生趣,没有实际意义;著书立说要趁早,国学大师黄侃,立志50岁再著书,结果49岁便驾鹤西去,可惜了满肚子学问;建功立业要趁早,甘罗12岁当宰相,霍去病17岁立功封侯,王勃“二十文章惊海内”……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早三光,一晚三慌。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太急于成功,可能会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毕竟,成功需要积累,需要经验,需要耐心等待,需要水滴石穿,那些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一举暴富、一步登天之类成功,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是小概率的个例。而在“成功焦虑症”驱使下的成功,则往往是伪成功、假成功、夹生的成功。湖南21岁“湘潭神女”王茜,险些成功提为区发改局副局长,可惜东窗事发,背后暗箱操作的一干官员包括她父亲均受到处理。才30岁出头的吴英,就成功地手握数亿元巨款,风光无限,可她现在不是因集资诈骗罪而锁枷在身吗?还有40来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成功”地研制出了“汉芯一号”,轰动世界,风头无二,但也很快被曝造假,身败名裂。平心而论,他们基础都很好,能力也不差,如不是那么急于求成,铤而走险,取得成功是早晚的事,是“成功焦虑症”害了他们。
我理解青年人急于成功的心理,但更想给他们一点过来人的忠告:年轻得志固然可羡,大器晚成也足以自慰;成功早有早的好处,成功晚有晚的意义。
成功太早,易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在鲜花美酒中陶醉,在掌声恭维中沉迷;成功太早,没经历长期奋斗的艰辛,没遇到失败的打击,不知道人生多艰,江湖险恶,或可凭聪明小有得意,借东风偶有建树,但终难成大器;成功太早,只顾得埋头向目标猛冲,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还没来得及欣赏路边的风景,就稀里糊涂地冲到了终点,路上经过了哪座名山,哪个古刹,都毫无印象,实在是可惜;成功太早,容易早早就失去继续奋斗的目标和前进动力,失去拼搏激情和顽强斗志,后半生往往会无所作为,不求进取,虚度年华。
有人成功之路很顺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令人羡慕。有人的成功之路却很坎坷,一路磕磕碰碰,踉踉跄跄,历尽艰难,人到中年或进入老境,才成大业。总之,人与人不一样,成功早晚也不是自己能随意控制的,不论早晚,只要成功都可喜可贺。(陈鲁民 原题:对“成功焦虑症”者进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