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是富人专利

时间:2012-02-03 13: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浪微公益平台推出了“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参与者达1.2万多人,统计到的成功配对超千人次。据了解,为了保障顺风车的安全、顺利,主办方还聘请法律顾问起草了《搭乘协议》,与保险公司合作向车主方赠送“志愿者关爱计划”保险,让更多同路人结成对子,拼车上路。

  时下,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什么是“微公益”?或许,可从一群自愿者在广州岗顶进行的“出行有序”活动中找到诠释。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只需从自己身边着眼,从方便别人做起。如在人流高峰时,选择爬楼梯减轻电梯的人流重负。如此平凡小事,可凝聚很大的力量,这或许正是“微公益”的可贵之处。

  此前,一名香港艺人庆生之日发出微博,号召大家转发一则捐赠倡议。3天内,她的捐赠倡议被转发7.5万次,最终这名艺人践行承诺,向慈善机构捐出了8万元。

  明星的号召力自然不同凡响,但普通人的真情微博同样打动人心。身患白血病的河南女孩“闪闪”,就是由一名素不相识的网友发出义卖微博,网民在其店铺购买指定货物,所付款全额作为“闪闪”后续治疗费用,最终筹集到20万元善款。

  这一切,看似天方夜谭,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对“微公益”刮目相看。“微公益”的慈善主体大多是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却以其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播洒了人间大爱。这恰恰说明这样的道理,“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不言而喻,“微公益”之“微”,主要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在人们的印象里,慈善好像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越高。但“微公益”改变了这种观念,参与者的主体是社会普通民众,善举中只强调有与无,而非追求量的多少。正如一家“微公益”网络社区创建时所言:“其实公益很简单,当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路面上飘动的塑料袋,捡起来,然后放到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中,你就做了两件公益的事。”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网络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正是这种点滴之善,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