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期间,国内第一张手绘书店地图“书香上海地图”在上海发布,这张有点卖萌的地图以手绘方式呈现了上海的阅读风貌,也带来一个大都市的文化变迁历程。读着这样一张地图,爱书人心里自然暖暖的,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城市,能发布更多类似的“书香地图”。
前两天世界读书日,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而尤为令人瞩目的,是来自民间的各种读书沙龙。在已然成形的阅读促进力量谱系中,近年来陆续浮出水面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阅读活动,折射出新的代际转换:在政府和市场两方之外,民间力量不但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阅读话语权,而且显示出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和远大的社会抱负。当然,这成长中的阅读样态还需要更多专业方向。
民间阅读推广的“公民价值观”
对比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2009年版和2011年版可以看出,前者虽然也介绍了民间力量的兴起但是语焉不详,而后者在关注同一现象时已具体提及“新阅读研究所”、“立人乡村图书馆”、“多背一公斤”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组织的阅读推广实践。这一权威报告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全民阅读推广力量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民间公益组织悄然兴起,作用初显。
实际上,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在互联网上,从身边开始切实推进阅读正成为普通公民生活的一部分。与官方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不同,这一由民间发动的自下而上的行动因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和自然而然的内生性而“野蛮”生长。乡村阅读推动项目——“随手送书下乡”因“痛感农村文化设施缺乏、村民平时无所事事”而生,立志在“农家书屋”之外自建免费阅读系统,创新地借助微博社交之力“为底层民众参与创造社会文化提供可能”;以妈妈读书会为代表的各种细分“读书会”成为现代城市社区建设的新 “标配”,而超越物理空间限制的豆瓣网、新浪微博等新技术平台基于分享建立起民众自己的口碑榜。它们在红头文件和畅销书排行榜之外独立成长,因提升生命质量和分享心得而自发产生,同时,借助网络传播之便、网上网下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地务实前行,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注重分享交流而刷新了以“藏书状元”和 “藏书楼”为传统标签的中国民间阅读格局。
像所有的社会组织一样,这些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的存在价值在于:在文化和文明构建领域,在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和市场形成的“商业价值观”之外,作为平衡和补充地创建来自民间的“公民价值观”,不但使社会价值体系更加多元而具有宽广的适应性,而且更便于把阅读这种隐私级习惯的选择权交还个人手中。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单独和联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之处,而它们无力或不愿涉足之处,恰是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的发力点。
如果可以用“新全民阅读运动”来命名这一民间新浪潮的话,那么,其维新之处或者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还在于致力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种种努力——阅读之树都有宽广根须。具有官方身份的教育学家朱永新2010年创建的“新阅读研究所”作为2002年启动的“新教育实验”的延伸,其主要目的乃是通过“共同阅读生活”构建一个民族的“共同愿景、共同价值和共同精神家园”;底层出身的北大学子李英强2007年建立的“立人乡村图书馆”也不只是“一个好的乡村图书馆”,而是“成为当地的学习中心和教育基地、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无疑,它们的成长历程也将成为检验中国公民社会建设进程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