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圈揭枪手内幕,名编剧自爆找枪头”,这是一篇娱乐新闻的题目,既反映了明年各家卫视面对“限娱令”的应对之策,也透视出好编剧名编剧的奇缺现象。供求关系发生的变化,使名编剧好编剧的稿酬迅速飙升,在鱼龙混杂的创作队伍中名编剧毕竟奇货可居,具有眼球效应,电视台购剧也是认名头,有了名编剧的身份,就有了收视率的保证,这也是编剧队伍出现“枪手”乱象的病症所在。
有一则报道显示:今年6月份之后,年轻的编剧剧本起价都有2万元一集,一线编剧稿酬上到20至30万元一集,编剧忙不过来,只好“发包派活”,组成“枪手团”联合作战,应付连番而来的剧本合约。枪手的批量出现,也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现在很多编剧成名后就成立工作室,搞团队作战,一年接很多个稿约,然后分头写,一人写几集,然后由成名编剧来统稿。
“限娱令”指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现在,各大卫视对娱乐综艺节目做“减法”,而对电视剧则加大力度,这种对节目调整的“加减法”,是对“限娱令”政策的一种误读。
想当年,卫视恶性竞播电视剧的乱象还历历在目。广电总局为此出台了“限播令”,“限播令”虽然有了“治标”的条款,但未必能够达到“治本”的效果。现如今,各家卫视为了应对“限娱令”,点燃电视剧创作的“井喷”乱象:名编剧“发包派活”,组成“枪手团”联合作战,应付连番而来的剧本合约。
面对观众对《男人帮》的质疑,赵宝刚坦承:“我当导演以来掉进去俩坑,第一个是《皇城根》,第二个是《给我一支烟》,我不知道《男人帮》是不是第三个坑。如果因为这个剧,电视台今后买赵宝刚的剧变得谨慎了,也不是坏事。我就好好拍呗,拍完看样片,好了你再买,这也没什么。”赵宝刚认为有文化影响力的剧才是好剧。赵宝刚坦承:“当初看到剧本就已经知道是有危险性的,如果能再有半年时间打磨,保险系数会高很多”。创作需要经验,更需要生活的积累。
窃以为,剧本创作流水线生产,难免粗制滥造,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电视剧的平庸低俗之作,也在“限娱令”的限制范围,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平心而论。现在,电视剧“高产”但不“优产”,尤其是缺少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快餐文化的生产方式,出现了题材雷同化,创作一窝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