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莫以“钱景”论前景
时间:2011-06-03 10:33 来源:人民日报
私下里曾经有出版社的朋友问我:“你觉得全国书市还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吗?”我知道提问者的潜台词:他们认为已经有了每年一次的全国图书订货会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再继续参加一个大同小异的书市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更何况,近些年书市的交易功能有所弱化,参加书市不一定能带来很大的直接收益。
但是,我想文化的价值不能单纯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虽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对于读者尤其是那些远离北京等文化中心的读者而言,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市是他们搜罗最新最全书籍的最佳平台,是与倾慕已久的作者近距离接触的最好时机。没有了这样一个书市,爱书人的心情又向何处安放?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密码。民族盛衰浮沉的命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个以求知、进取为文化特征的民族即便暂时遭遇挫折也一定会重新崛起。二战时,英国伦敦的一家图书馆被纳粹德国的空袭摧毁,可就在冒着硝烟余烬的废墟里,几位读者依然泰然自若地翻检图书。这一场景经摄影记者的镜头而广为传播,成为英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写照。越是困厄,越要求知上进;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我们中国人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1985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在北京王府井举行首发式的时候,购书的人流竟然排到了长安街上,令时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的吉伯尼感慨不已,他说:“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求如此强烈,一定会使中国再次成为强国。”时间证明了他的判断: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中国人在物质上富足了,但我们的精神追求似乎并没有同步跟上,国民阅读率偏低屡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以至于许多人怀念80年代那股单纯炽热的文化情怀。就拿《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来说吧,该书的日文版至今已售出70万套,而中文版尽管每年都要重印但只售出了20多万套。日本人口只有中国的1/10,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销量却是我们的数倍。这背后不仅仅是国民收入上的差距,更是文化素养和文化观念上的差距。
因此,对我们来说,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站在这个角度看,全国书市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相反,书市是扩大图书影响、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平台。在短短两天的书市里,数以万计的市民涌进这片书的海洋,自由徜徉,其影响面之广是任何媒体宣传也替代不了的。
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全国书市已经不单纯是图书交易的场所,更成为展示出版成果、交流出版经验、扩大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10万人参展不仅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近些年每届全国书市都有数个省市抢着申办。这也体现出地方领导者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文化自觉。
现在如果单就物质享受而言,许多中小城市并不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差,考虑到房价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小城市的生活恐怕比大城市更舒服。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难以割舍“北上广”呢?丰富多彩、时尚前卫的文化生活恐怕是个重要的因素。在目前城市建设大同小异、物质生活几无差别的情况下,未来只有营造出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氛围的城市才能从竞争中胜出。而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的全国书市无疑是个很好的机会。
当然,对于出版界而言,与其责怪国人不爱读书,倒不如认真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出的好书还不够多?是不是我们的宣传推广做得还不到位?是不是我们对读者需求把握得还不够准确?毕竟读者的需求是出版的生命,也是书市的生命所在。(张贺)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