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1月19日《青年时报》)
这是冬日里令人心暖的一则新闻。但这原本又不应该成为新闻。诚如杭图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这也算新闻吗?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些年,中国各地图书馆建设取得很大发展。在许多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但现在很多图书馆就像是“空壳”,要么书少,要么人稀。种种事实都表明,中国图书馆建设数量和质量都上去了,但图书馆事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
一说到图书馆,人们总喜欢引用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那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是一个无限温暖与光明的想象,在那里,没有身份贵贱之分。在发达国家,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图书馆,也多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当然就是图书馆应有的姿态,应该践行的公益责任。
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不论是哪一种公共空间,都必须以足够的开放,来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对于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如果门槛设置过高,就意味着公共文化空间更加逼仄。乞讨和拾荒更应该被视为一种职业选择,而不是身份。如果把乞丐和拾荒者拒于图书馆大门之外,其实就是以典型的身份歧视来剥夺他们在公共空间应有的权利。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不简单取决于图书馆的硬件。专业与服务的水准,开放与文明的程度,这些软件建设更决定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质量。遗憾的是,在中国,很多公立图书馆的衙门作风,已经成为深受诟病的老问题。公立图书馆是靠纳税的钱来支撑的,而现实中,一些图书馆竟然成为豢养吃财政饭的闲人休养场所。图书馆如果对自身的公益属性都认识不够,不知道这样的公共空间必须以足够的开放来面对读者,其实就是严重的失职。
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引起一些读者不满,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精英自负”的价值偏失。而改变社会的身份歧视,传递公平、正义、民主之类的价值诉求,恰恰也都离不开图书馆这样的公空文化空间来进行传递。这实际上也就更应该赋予现代图书馆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的做法,应该唤醒我们对现代图书馆核心理念应有的敬意,催发公共管理部门来进一步还原其公益属性,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光明而温暖的现实天堂。(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