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局 台湾需要理性沟通与理解尊重

时间:2007-12-17 10:5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倒扁”呼声言犹在耳,陈水扁依然生龙活虎,折腾台湾更甚以往。

  为了替台湾下一阶段永续经营与社会发展思索方向,《台湾时报》文教基金会日前特别邀集十数位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闭门举行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就台湾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所争议与纠葛的若干议题,进行深层的反省与广泛的对话,并尝试梳理出若干出路。

  台湾《中国时报》今天刊登社评说,值此选举喧嚣铺天盖地的时刻,重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或许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始终认为,要让台湾走出困局,让相关课题重回公共讨论的平台,恐怕是必要踏出的一步。 

  要知道,当下的台湾不可能自外于全球化的浪潮,也不可能完全忽视东亚与中国大陆正在进行的剧烈变革,毕竟台湾的竞争力与社会分配的两极化,正是与这个外环境的变革纠缠在一起;同样的,当下的台湾社会也实在不能再被持续的切割与对立,毕竟不同世代或族群的认同或记忆,该是象征台湾多样与多元的珍贵资产,不是在选举操作中不断被用来为撕扯的工具;更有甚者,借由民主转型所辛勤打造出的公民社会与责任伦理,实在不能再让少数政客的操弄与践踏,就轻易的给摧毁掉了。这些林林总总的课题,其实都与台湾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对话,却在当下的台湾被严重忽略。 

  社评指出,许多议题在经过对话后,逐渐就能够还原其真义。以最近在台湾被过度消费的“转型正义”为例,在最早被提出时原本旨在正面看待台湾的历史过往,包括“二二八”、白色恐怖、本土化、两蒋评价等在内,期盼能借以重建台湾社会的和解与包容,本是具有相当严肃时代意义的概念,然而这组理念在被部分政治人物收编为口号之后,很快的就沦为操作政治报复的廉价修辞,甚至是算计选票多寡的工具。结果“转型正义”的实践不仅未见落实,原始的精神却遭严重扭曲与摧毁。 

  同样的,台湾在历经解严、开放党禁报禁、“修宪”等改革进程后,原本在民主、法治、人权保障的成就上已经享有极高的评价,却在跨过民主化进程最关键的门槛——政党轮替后开始面临严酷考验,包括“国族认同”的纷歧、“宪政体制”的紊乱、责任伦理的沦丧、程序正义的破坏、党派识别的标签、民粹动员的操作、政治语言的粗鄙……等都让许多人对台湾的民主现状感到不满,甚至是弥漫着焦虑与畏惧,若干明显反民主的阴影,如戒严、延选、军管、操作奥步等传言,已经开始飘浮在台湾的舆论氛围中,怎么重拾台湾社会对民主基本理念的信守,恐怕已是刻不容缓。 

  社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也值得进一步的思索。不讳言说,不少原本在戒严期间积极扮演观念启蒙、改革催生甚至行动参与的知识分子,很吊诡的在政党轮替后陆续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逐渐丧失对既有体制的批判与制衡能量,甚至根本选择噤声不语。结果这股在台湾原本最蓬勃的批判力量,竟然在政党轮替后逐渐沉寂,导致这种情境的因素有多端,有的是被收编成为体制内的一部分、有的则是碍于昔日情谊不忍苛责,少数还敢于坚持批判者则被扣上各种帽子,结果在当下最需要知识分子站出来匡正时弊的乱局中,这股力量却缺席了。而台湾知识分子究竟该怎么重拾这股批判力量,绝对是需要严肃对待的课题。 

  社评指出,值此选举考量凌驾一切的时代氛围中,弥漫于社会视听空间的议题,举目所见皆短线操作、区分敌我、扩大对立、情绪渲染的语言,骂街式叫嚣取代了理性的对话,政客与媒体名嘴垄断了舆论的发言位置,属于更高层次的议题,例如对全球化视野之观照、对大历史意识的反省、对普世价值的信守、对公义理念追寻等,都被推挤到边缘的位置上,这种轻忽的本身或许也是台湾的所面临的危机之一。 

  社论最后说,两天的研讨当然不可能为许多难题找到答案,也不易获致清晰肯定的结论,但透过研讨也终究发现,再复杂敏感的争议,都可在理性沟通中获致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一个民主、开放、多元、包容的台湾,不该仅只是个梦想,而是本来就可借由实践就能达到的目标。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