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意味着双方在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构筑了政治互信的基石。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同胞无法享受到和平红利。当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在“深水区”势必遇到更多的分歧和困难,两岸双方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框架的共识。
评论摘编如下:
今年是“九二共识”20周年,继香港、台北等地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后,昨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回顾“九二共识”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对推动两岸协商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共十八大报告也强调: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九二共识”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表明了对“九二共识”的高度重视。在1987年两岸阻隔40多年后,台当局终于抵挡不住老兵们要求返乡的强烈呼声,而打开了登陆的闸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1992年10月底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后双方通过函电,确立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是“一个中国”,两岸协商属于国内事务,非主权国家之间的外交行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意味着双方在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构筑了政治互信的基石,使两岸协商得以展开。
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1993年标志着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后首次接触的“汪辜会谈”;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2005年化解国共一甲子恩仇情仇的两党主席的会晤;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2008年两岸恢复中断了9年的事务性协商。一言以蔽之,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同胞无法享受到和平红利。在岛内,不管哪个政党“执政”,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会使两岸交流失去重要前提,后果不堪设想。 当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两岸协商在“深水区”势必遇到更多的分歧和困难,所以,两岸双方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框架的共识。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