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安林:对“九二共识”的再思考
华广网20日刊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的文章,论述对“九二共识”的再思考。文章指出,“九二共识”是在两岸双方存在政治分歧情况下所达成的共识,是两会之间的共识,也是两岸之间的共识,它是历史事实,是两岸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20年来,内涵与外延将在既有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与提高。
全文摘编如下:
“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为了顺利展开两岸之间的事务性协商而达成的两会会谈的前提与基础。历经20年的风风雨雨,“九二共识”不仅是两会接触、协商与签署相关协议的基础,而且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将是未来两岸政治对话和协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保障。
一、“九二共识”是在两岸双方存在政治分歧情况下所达成的共识
20年前两岸两会所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历程表明,两岸双方在“一中”原则上存在共识,但是在“一中”的具体内涵上存在分歧。所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事实上有两个重点:一是双方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二是双方都表示两岸在未来一定要走向统一。同时双方也都同意,对于一个中国的具体内涵存在分歧,因此,大陆主张不去做共同的书面表述,即“一中不表”,只要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可。当然,台方将共识表述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二、“九二共识”是两会之间的共识,也是两岸之间的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作为两岸官方分别授权的民间组织所进行的协商与谈判,实际上就是两岸公权力部门之间的协商。在1992年香港会谈后都分别向各自的主管部门汇报,在取得授权后再彼此进行函电往来,最终达成“九二共识”。因此,两会协商就是两岸之间的协商,两会之间的“九二共识”就是两岸之间达成的共识,就是当时两岸执政方达成的共识。尽管达成共识时台湾方面的执政党是国民党,大陆方面共产党是执政党,“九二共识”也不能仅仅称之为“国共共识”,而是“两岸共识”。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当然也不能以政党轮替为借口,否认“九二共识”,更不能将“九二共识”等同于“国共共识”。
三、“九二共识”是历史事实,是两岸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
“九二共识”是历史事实。“九二共识”是20年前两会达成的共识,尽管双方没有就共识内涵正式签署文件,即没有“白纸黑字”,但只要阅读两会之间函电往来的文件即可发现双方是达成了“共识”或说是“默契”或者说是“谅解”,这也是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的基础。尽管“九二共识”四个字是2000年由苏起所概括、在媒体上正式出现,但不能因此否认“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所达成,因为任何历史事件名称(一般由写史者给予概括)的出现一般都晚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所以,不能以当时有没有这样的说法来衡量是否有这样的事实。
“九二共识”是两岸现实发展的需要与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保障。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出现是因为两岸双方都承认与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成为两岸两会恢复协商、签署协议与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成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甚至成为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证。
“九二共识”将是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基础。经历台湾2012年1月14日选举的洗礼,“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地位得到更加巩固与强化,也将是未来两岸开展政治对话与谈判、开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核心基础。
四、“九二共识”的内涵与外延将在既有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与提高
20年来,“九二共识”内涵得到了扩大,表现在:一是“九二共识”在台湾社会的普及化与深入化。二是“九二共识”的经济化,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三是“九二共识”的民生化。
未来“九二共识”内涵的发展将趋向于“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无论是“两岸一中”还是“两岸一国”的说法,甚至马英九方面所提出的“一国两区”,其重点都在台湾与大陆同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是“九二共识”的核心要素。而“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及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外溢作用也将更加突出。(严安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