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当中,两岸的经济互动交流实现了极不平凡的增长,去年两岸签订经济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更是使两岸得以进行更多实质交流合作。回顾两岸大交流的步步历程不难看出,两岸的经济交流因素是两岸交流中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这一两岸人民的最大诉求后,直至2008年海协会、海基会恢复商谈,历经30年,两岸经贸交流虽有不易,却也在各界努力下锲而不舍地扩大和深化合作。从初始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小额贸易,到后来台湾地区工商团体与大陆的交流合作,有来有往的交流使得两岸民众互相了解,为今后的深化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9月29日,著名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教授在“两岸大交流、你我共参与”访谈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两岸间的经贸交流体现了以下特点:“交流层次越来越高、交流内容越来越丰富、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交流领域和地域越来越广阔、交流从单向走向双向。”同时,这30来颇为不易的交流也证明了,只有交流才能增加互信,才能形成共识,为今后更深入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下,两岸贸易交流正常化发展问题备受瞩目。讨论这一议题,不得不提及自200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的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论坛,从首届的“两岸经贸论坛”、到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再到第三届正式更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内容不断深化,紧跟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式,紧紧抓住两岸民众最关心的经济文化问题这一“最大公约数”,为两岸经济文化合作提供了前瞻性的机制,为后来的一系列会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心理基础。许多在论坛中提到的议题,如“水产品免税问题”,后来也都通过海协会与海基会的洽谈得以实现。
再者,ECFA的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更为两岸的文化教育多领域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两岸交流登上新的台阶。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后,改善了两岸关系,不仅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增多,台湾吸收外来的投资也多了,大大增加了台湾地区的经济软实力,两岸的多个产业也能优势互补达到共赢之效果。台湾地区有民调显示,70%的民众表示支持两岸通过制度性的协商机制来解决经济交流问题。
如今,ECFA早期收获颇丰,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初见成效,今后则需要填充性内容的不断补充,在两岸品牌合作、产业合作、农渔业合作方面不断深化,同时加速推动两岸投资贸易的双向发展,让这个发展了几近30年才得以逐步正常化的两岸经贸交流,朝着更加深入也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两岸大交流背景下的经贸关系也必将扮演重要角色,为两岸交流添砖加瓦。(张洁)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