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8月1日报道,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鸿志博士在《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发表专文《当前台湾新社会运动的现状、背景及影响探析》,作者认为:“2013年以来台湾爆发的多起社会运动,与全球性的新社会运动关系密切,其特征、兴起背景、影响等既有全球共性,又具台湾特色。”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社会运动是指“一群人组织起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的现象”。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欧洲及美国经济衰退,导致政治和社会裂痕加剧而爆发社会运动。如2009年冰岛、爱尔兰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游行,希腊发生并延烧至欧洲多国的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抗议活动,以及美国2011年出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等。2013年以来台湾爆发的多起社会运动,与全球性的新社会运动关系密切,其特征、兴起背景、影响等既有全球共性,又具台湾特色。
当前台湾新社会运动的现状
2013年以来,岛内发生数起规模较大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议题广泛,原因复杂,其特征包括:
一是运动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上升,有向暴力反体制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些运动最大“亮点”是抗争手段升级,对台当局权威构成严重挑战,甚至占据“立法院”、“行政院”。2013年3月,台当局决定以“公投”解决“核四”是否续建的争议,引发万人上街游行(主办方号称20万,警方统计7万人)。5月又发生由台湾环保联盟牵头、50多个团体回应的“终结核电大游行”。8月,因台军士兵洪仲丘遭虐待致死,有公民团体发起“白衫军”抗议活动,游行人数突破20万。同月,台湾农村阵线发动2万人参加的占领“内政部”运动,抗议苗栗县政府强拆大埔民宅。2014年以来,抗争行为持续升级,3月18日开始,一些大学生为抗议当局试图将“两岸服贸协议”强行送“立院院会”,占领“立法院”议场20多天,23日还一度占据“行政院”。4月10日占据“立法院”的学生退场后,又发生抗议民众不满警方处置,动员超过千人包围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一分局。4月22日,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又发起反“核四”禁食行动,岛内反核团体也号召万名民众走上台北街头进行抗议。
二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以延续近30年的“反核四运动”为例,早期参与者多为当地农、渔民,原住民等草根阶层,而今参与者更加多元化,许多与“核四”其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城市白领、中产阶层成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三是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运动的“先锋队”。在“反服贸运动”、“白衫军运动”及“反核四运动”中,大学生站在第一线,一些高校的社会学系、政治系教授充当运动的“幕后军师”,其培养的学生充当运动领袖,在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是运动开放性强动员效率高。岛内社运在组织形式上已呈分散化、开放性、流动性特征,官僚层级不明显。但这种扁平化的结构并不影响运动的组织效率,相反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利用facebook、line等新型网路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组织动员及宣传工作,如占领“立法院”的学生就利用网路工具即时发布现场状况,营造强烈的参与感,使更多学生受到感染而不断加入。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