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台当局包括马英九,台当局“行政院长”江宜桦,以及“行政院国家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管中闵,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对于中韩可望于年底签署FTA,将给台湾的对外经贸带来重大冲击,以及使台湾在国际区域经济加速整合的大潮中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忧心。
台湾《工商时报》24日社论指出:他们的忧国忧时之言,也许会被视为是老生常谈,甚至被认为是为了让服贸协议和自由经济示范区条例能够早日完成“立法”程序的危言耸听之论。然而,所谓数字会说话。从台当局“经济部”本周一所公布的有关台湾今年上半年对外贸易海外生产比和侨外资、陆资投资金额2项数据的消长,恰足印证他们对台湾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忧心,绝非杞人之忧,台湾经济竞争力的弱化以及被边缘化,已经处于现在进行式的态势。
首先,根据台当局“经济部”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外销订单,总金额虽然创历年同期纪录,但是以6月而言,海外生产比已高达52.1%,不只创下今年新高,尤其是资通讯业的海外生产比更是高达90.7%,刷新历史纪录,就连精密仪器业的海外生产比重也逾半达到56.4%。
相较于台湾各外销主力产业,纷纷出现“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新样态。由“经济部”投审会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内外投资数值,显示上半年侨外资的投资金额年衰退16.05%,而陆资的投资金额更是衰退了27%。相形之下,今年上半年,台湾对外与对陆的投资金额,则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5.62%与9.46%。
进一步解读这2组数据的消长变化。在外销部分,“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比重逐年堆高,业界着眼的固然是海外设厂,土地取得容易,人力成本相对便宜,不少国家和地区更有减免税的优惠。但是眼见国际间区域经济整合正在加速推动,而台湾想要加入区域经济整合不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自绑手脚推延进程。厂商忧心FTA签太慢会冲击出口,只能自求多福提早国际布局,以回避高额关税的冲击。
从一个角度来看,目前所发展出来的“台湾接单,海外生产”外销模式,似乎也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的常态。但是如果站在台湾的本位来看,有些产业明明在接单后还可以在台湾生产,而今出于关税税负不同的考虑,只能在接单后于海外生产,现实意义上自然就会减少台湾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关税收。
正是因为台湾无法顺利和主要贸易对象签署FTA,反映在投审会的对外投资,数值表现就优于官方的预期。但相对的,基于同样的因素,今年上半年侨外资的投资金额不只较去年同期显著衰退,陆资部分整个上半年的投资金额甚至还不到1.6亿美元。两相比较,呈现外资来台投资金额大幅缩减,而台湾资金对外投资则快速走扬的强烈对比。
检视台湾的内外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解读包括台湾资金和侨外资金,并不看好台湾的投资机会与前景,因此不约而同采取“用脚投票”方式,宁可前往大陆布局,或前往各种社经条件并不完备的新兴国家地区投资,也不想投注于台湾。
可以理解,这种现象和趋势,才是马英九、江宜桦、管中闵忧心之所在。毕竟,如果连岛内外的投资客、厂商,都不看好台湾的投资、经营环境,自然先是资金外流,紧接着商机外流,人才也只好跟着外流,台湾也将进一步陷入边缘化、空洞化的泥淖中而难以自拔。
诚然,台湾面对国际区域整合的大局,正在一步步的边缘化。但谈到台湾所面临的边缘化处境,其实应区别省思台湾到底是被边缘化,还是自我边缘化。前者主要源于台湾在国际间特殊困难的处境,不只国与国间的FTA推动不易,加入区域经贸组织更是不得其门而入。但更致命的是,以台湾的地理区位及早发优势,原可成为亚太经贸枢纽及各国进入大陆市场的最佳跳板。但是台湾自我设限,民粹思维“逢中必反”,最后的结局就只能自我边缘化。在闭关自锁的情境下,只怕连小确幸都不可得了。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