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2日发表评论说,民进党和台联党日前一口气提出800多个变更议程案,成功杯葛“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复议案,使该案无法在会期结束前过关。在这种情况下,“两岸服贸协议”及“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审议与通过,便更显得遥遥无期。
两岸之所以要签服贸协议,是为了要后续签订FTA、加入TPP与RCEP作准备,这些都是着眼于台湾的经济发展。但经过“反服贸”学运的抗争,再加上“立法院”的议事抵制,台当局推动经贸政策的内在和外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关注“服贸”及“示范区”审议进度的同时,台湾其实更应从全方位战略去思考并厘清台湾的经济战略,如此,也许更能看清根本问题所在。
台湾前“副总统”萧万长稍早曾为台湾的经济开了三帖药方,包括洽签TPP与RCEP,落实“行政院”所提的“三业四化”,以及推动都更、航空城等建设;这些,都是台湾拼经济不能不的路径。在全球区域经济组织纵横交错的当下,台湾有必要尽速扩大结盟,以免自外于全球化的浪潮,这不应只是执政党的经济战略,也是在野党无可回避的责任。然而,台当局在宣扬签署TPP或RCEP的好处时,也不能太过简化,忽略了其他环节。以下,我们提出四点提醒。
首先,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不能与产业政策脱离。台湾财经首长曾多次公开表示,要透过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开放、自由,来纾解台湾经济之闷。“开放,经济就不闷了”是不少岛内官员在制订经济政策时的迷思,信仰的是芝加哥学派“市场开放、必然提升效率”的理念;但这样的“市场至上”逻辑,不仅在6年前的金融海啸已受到批评,在实务上也渐显站不住脚。
看看邻近的例子,新西兰在签署自贸协议时,一定也想着推广其农牧产品,而韩国也一定在算计如何透过FTA多卖他们的汽车;这是韩、新签自贸协定背后的产业战略。同理,台湾在推动加入区域经贸组织时,产业战略布局是什么,财经官员必须要多所思虑,不能紧抱着过时的“市场至上”、“产业中立”的理论食古不化。
其次,要想加入国际经贸组织,要与财经政策相搭配。目前台湾对外经贸谈判,是由台当局“经济部国贸局”主责,谈判的细节固然有其机密性,但是部会内部或跨部会间的横向联系,却不能自相阻隔。
再者,行政院以“三业四化”去批注经济“创新”,论述其实相当单薄。所谓“三业四化”,是指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服务业国际化、传产业特色化;这些口号对仗工整,惟欠缺执行策略与经济理路,比较像科层官僚文宣。放眼国际,不论是理论文献或是硅谷实务,都有相当多的创新事例可资参酌;台湾财经部门必须多做些功课,才能收实效。
最后,台湾要加入区域经济组织,社会沟通是极为必要的。经验显示,全球化对经济的总体长期效益即使是正面的,但是若干“个体”在短期内所受到的冲击却可能是负面的。这些冲击,有时也涉及文化层次或公平层次,台当局绝不能以“民众要识大体”的傲慢姿态应付。
评论还认为,从自经示范区到签署区域自贸协议,马当局的经济策略,似乎仍循着蒋经国30年前“自由化、国际化”的路线思考。但自由化与国际化只是经济突破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徒自由开放,不足以保证经济繁荣,观诸欧洲西、葡、法诸国的萎顿,早有明证。全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经济药方当然不可能卅年一成不变。服贸协议的一波三折固值得忧虑,但台当局财经官员的战略思维更须精益求精。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