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今日刊文表示,“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日前圆满落幕,在政治组及综合组由于许多议题事涉敏感,故两岸学界产生意见上的歧异,各自陈述立场并擦出思想火花,虽然两岸三派(蓝、绿、红)缺乏共识,但不同立场的学者,凭借代表各自背后的民意基础反映,与会者充分表达意见,也有助于两岸沟通,增进彼此了解。
首先,两岸双方充分表达立场,两岸学者皆保持学术风度,不但能充分沟通陈述己见,更能借由彼此意见交换,产生思想上的激荡,使民众产生更多的思考。两岸三派学者终究也维持民主的风范,圆满和平收场,毕竟这次研讨会只是一个两岸沟通二轨机制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因此两岸学者都应该认知到,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体谅与思考问题,才能得到新的启发,才能产生更多的对话基础与知识论上的交集。
其次,在敏感的政治议题上,诸如针对和平协议是否和台湾统“独”问题脱钩处理、如何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加强政治互信、如何构建两岸和平发展及两岸共同治理、两岸如何结束敌对状态及确保军事安全等敏感性议题,其实两岸不妨从同属一中的角度来找寻答案,这是处理目前两岸现况最务实及保险的作法。
再者,就法的角度来看,台当局所依据的是“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及现行相关法律与机关框架,都是在一个中国架构。同样地,大陆所依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政治主张,也是一中架构。只是双方目前对于一中的内容仍有歧异,因此海峡两岸若是各自立场和角度来理解“两岸同属一中”,这应该就是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
文章指出,很显然,两岸目前还处于“沟通”阶段而非“谈判”阶段,许多政治议题此时此刻,在二轨沟通管道中尚且无法形成共识,甚至意见南辕北辙,更遑论一轨官方正式谈判机制,因此目前还无法称之为“谈判”,但透过二轨的“沟通”,的确达到了两岸双方相互瞭解的目的,也再一次曝露出两岸寻求共识的艰难。
至于,对于台当局来说,仍会秉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立场,无论是两岸一甲子研讨会或是亚太经合(APEC)峰会,台当局的立场都是十分明确且清晰的:1.坚守和平立场,确保两岸和平发展成果;2.两岸谈判没有时间表;3.和平协议签订仍是未来追求的目标;4.两岸“外交休兵”,共创双赢局面;5.坚持“九二共识”;6.务实推动两岸各项交流;7.对于大陆之各项政策仍保持高度的灵活与机动性,不预设任何立场;8.建构各项有利于两岸交流之机制与完善相关法制化事项;9.透过“一轨”为主“二轨”为辅的沟通管道,积极与大陆进行各项沟通工作等。
文章表示,总之,两岸“沟通”是必要的,以两岸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双方不可能对“一个中国”的内涵达成具体的共识;对于和平协议签订的时机、方式以及协议之内容性质亦仍有歧见,但如何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进行沟通?恐怕是所有致力于两岸和平发展之推动者所共同思考的问题;另外双方如何循序渐进,透过一次又一次接触“沟通”的平台,渐渐形成两岸共识,成为谈判的基础,恐怕也是一门学问。但无论如何,两岸各种管道的“沟通”都是必要的,因此乐见两岸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找寻未来可行的出路,最后在两岸主流民意充分受治下,透过“谈判”,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成文依据。
职是之故,在任何两岸沟通的场域中,有一项双方都不能忽略的基础,就是两岸同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大家共同的原生论,在这样的前提基础下,期待两岸双方早日从“沟通”转为“谈判”。当然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挑战与质疑,但只要公开、透明,让各界充分参与,相信未来两岸双方,将不止于各说各话的“沟通”,而将进展成渐渐产生共识的“谈判”,愿两岸在多数民意的驱使下,早日迈入新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