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生报》11日社论指出,一年多来,两岸之间透过“九二共识”为基础,以“一中各表”作为元叙述,协商并签署了这样或那样的协议,让两岸关系进入“三通”阶段;而ECFA下的协商签署更代表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和正常化;这些林林总总的发展,虽都被两岸定位为属于两岸关系,但其所产生的效应,早就越过两岸对国际社会产生冲击;平实而论,并没有纯粹的双边的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在其属性上从来就是属于国际政治经济的一环,甚至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一环,而随着ECFA的签署,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交叉将更为明显。因此,未来两岸在国际事务领域是否能展开协商甚至是签署相关的协议?答案是:其实不难。两岸关系和两岸在国际事务领域的关系本来就交缠在一起,只要继续有共识基础,并且以此基础形成互相被认为可以相互对焦的元叙述,那么两岸在国际事务领域展开协商并签署协议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可能性的。亦即,只要有相互对焦的、相互认可的属性角色的认知和定位,那么两岸不只一如这一年多来在两岸关系,甚至在国际事务领域是有可能可以展开协商或甚至签署协议的。
两岸能够形成共识基础,以及对焦的元叙述,那么不管原先是基于所谓的“统战”或战略需要,基本上都算是形成相当程度的信任,有了信任就能越过原先的猜忌,从而就能展开协商,甚至签署协议。
信任的建立,是需要透过一段辛苦的过程的,因此得来不易;但是,信任的破坏或丧失,则是很容易的;如果两岸之间的共识基础以及对焦的元叙述一直存在,那么双方的信任基础就不会流失,而两岸关系也不至于出现倒退。只要双方的信任基础在,两岸间的协商要从两岸关系扩展到国际领域是绝对有可能的,因为有了信任基础,国际事务到底是否符合“一中各表”,是可以通过双方的信任获得诠释和转圆的。
社论最后强调,要维持上述的信任基础,说起来好像就是几个字而言,但做起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够冷静,去做判断,去做衡量,去做决策;要具备这些条件和特质去维持信任基础,对于任何人,特别是决策者,其实都是一种重大的挑战。希望主事者能够有清醒的头脑,不愠不火,不卑不亢的去面对两岸的发展。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