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两岸农渔水利加强交流合作 时不我待

2009年11月10日 09:49:00  来源:
字号:    

  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11月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农渔和水利或许不是光芒四射的朝阳产业,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两岸地理和文化的特殊渊源,让这一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具深远意义。

  就农渔业而言,两岸各有优势,但唯有相互取长补短,方可获取各自更长足的发展空间。

  此次与会的台湾代表,常提起“精致农业”四字。精耕细作,是台湾农渔业的最大特点。在台驻点时,阿里山一位茶农告诉记者,他每年在土地上铺两次豆皮作为肥料,虽然豆皮比化肥贵得多,但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土质不受破坏。“台湾鲷”是台湾常见的淡水鱼种,因生命力顽强而数量众多,其肉常带土腥。而记者在台湾埔里县一家农场尝过以山泉养出的台湾鲷,细嫩肥美尤胜鲈鱼。一位参加会议的台湾水果企业主说,他看到搬运工将包装好的水果用“抛”的,不禁非常心疼,“因为我们在培养这些水果的时候,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正是这种“对待孩子般”的精神,让台湾以不大的土地而盛产优质的农渔果品。大陆幅员辽阔,拥有多样化的气候、土壤条件,若能得台湾的理念和技术,潜力想必不可限量。而大陆经济发展至今,市场渴望更多高档农渔产品,粗放式低附加值的农业面临转型压力。台湾“精致农业”加盟大陆,此其时也。

  另一方面,台湾农渔业同样有自己的短板,受浅碟型经济的制约,难有发展空间。台湾水果每当丰产,岛内与日本的市场无法消化,价格便会一落千丈,许多水果只能白白腐烂。不言而喻,拥有全球最大市场的大陆,显然是作为台湾农业堤坝的不二选择。

  同时,大陆宽广的土地和廉价劳力,为台湾农业突破瓶颈更上层楼提供了发展机会。在大陆种植养殖,不但成本低,且离市场也更近。敏锐的台商早已发现这点,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园区在大陆已然如春笋纷纷冒出。

  两岸农渔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和理由是文化渊源。台湾的农渔技术固然因起步早而发展较快。一位参加会议的代表说,如今的台湾年轻人多认为农渔业是传统产业,不感兴趣,人才已逐渐出现断层。而另一边,日本韩国却把台湾农业技术奉为上宾,“与其被日韩学走,何不与同为中华民族的大陆分享?”

  两岸加强农渔合作的迫切性,还源于农渔都仰赖自然条件,两岸一衣带水,保护环境的工作,必须共同完成。一位与会代表说,乌鱼子是台湾的“黑金”,但现在乌鱼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捕捞不到,这都是因为海域的污染,及上游的不当捕捞。

  水利合作则更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与会的台湾水利专家指出,台湾拥有几乎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利设施,每年投入巨额的治水经费,但水患却愈演愈烈,这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降水越来越集中,比如今年的“8·8水灾”,几天内的降雨量创下世界纪录。两岸人民生活在同一自然家园中,保护它,需要一起努力。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会上提出一个颇具冲击力的观念:全球气候暖化是两岸合作重塑中华文明的契机。他认为,气候暖化将带来全球产业变迁,两岸若能在这个过程中携手,取长补短,共创双赢,必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一举抢占领先地位。

  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到维护共同的生存环境,共谋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两岸农渔水利加强交流合作,时不我待。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