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齐心才能协力 媒体莫在悲伤中再制造不安

2009年08月28日 14:23:00  来源:
字号:    

  “八八水灾”为台湾带来一场世纪大劫难,不仅失去家园亲人的灾民在哀痛中要打起精神面对未来。台湾《新生报》28日发表社论说,饱受批评责难的“马刘体制”,在重新拾回人民信心中也正接受严酷考验。

  社论指出,水灾迄今已过去半月余,各界除了协助灾民重整家园外,似也可以较冷静态度检视台当局在救灾中的行动力。无可否认舆论如排山倒海般对救灾的批判,确实加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救灾效率,此也可印证过去的防灾救灾态度与措施上确有检讨之处。但也由于若干媒体过于侧重灾难中政治性报道,以致救灾与待援者的表现与需要反被忽视。“八八水灾”使“马刘体制”陷入政治大灾难中,固有其形成的原因。但大众传播媒体是否善尽责任,使报道不因本身立场,以及对事件了解程度不致产生偏颇下落笔,似也有检讨斟酌之处。

  传统的新闻教育,都一再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坚持“客观写作”原则。但由于阅听者的需要,单纯的报道已不能满足读者与听众,因此有所谓“解释新闻”出现,也即现在习见的专栏与分析。但新闻解释与新闻报道不能混为一谈,新闻报道只能客观陈述事实,新闻解释则除表面现象外,还要发掘及了解,使阅听者能深入表层。但无论新闻报道与新闻解释,均不宜由第一线新闻记者兼任评论员角色,因采访环境响情绪,必然失之主观。

  社论称,以此次“八八水灾”之新闻评论而言,几均由各报记者撰写。因此马英九、刘兆玄一言一行均在检视与批评之列,吾人曾一再强调尤其政治人物更应受舆论监督,这也是大众传播媒体的基本责任,但若干媒体人也不宜以凡事挑剔与批评态度去观察政治人物。水灾中马英九与一位失去亲人的灾民唔谈,曾有“我也失去了父亲,我了解你的心情”的话,却立即被媒体批为“无同理心”。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丧父都是令人哀痛无比的,马英九此番话正是同理心的表现,竟成了失言?

  在救灾过程中,台当局曾一再被批救灾迟缓,并以“921大地”震救灾迅速相较。马英九解释因地震灾害发生后可立即进入灾区处理,水灾则因路毁桥断山区又在下大雨,因此救灾行动受到阻滞。这番话离实情不远,在海外大灾难中也有因天候影响救灾的事例。但马英九因这句话也被冠上“卸责”、“无能”甚至“说谎”之称,用语之强烈可说超过任何时期,此已逾越就事论事批评时政范畴。

  社论认为,马英九不是不能批评,但这种批评用在他身上应该更慎重,不是任何人提起笔来就可以写,张开嘴来也骂声连连。因为台湾地区领导人经由选举产生,不仅领导台湾的公职机关,代表台湾的形象,更是岛内大多数人民希望所系。如果马英九不受尊敬,又如何领导这个社会,岂又是人民之福?马英九若违法,当然要受法规制裁,若属行政措施必然见仁见智,若干媒体实不宜径自裁判。

  在后续的救灾中,多数官员与救灾人员更表现了不畏艰苦挑战极限的精神。社论最后强调,马英九疲惫的神情也代表了他对灾情的煎熬感受,全民正应给这些人鼓励与支持,使台湾社会迅速恢复活力,不是在一片自责中制造更多沮丧不安。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赛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