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莫拉克”灾后重建再不能五分钟热度

2009年08月24日 09:21:00  来源:
字号:    

  莫拉克风灾重创屏东、台东、嘉义、南投山区及沿海地区,死伤恐超过千人。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说,在救灾告一个段落,灾难重建即将次第展开,面对破碎的山河和风云莫测的大气变迁,如何建立一个不与山争地、不与河争地,与自然共生的社会体系,已是灾后复建的当务之急了。

  社论指出,这次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山区,从楠梓仙溪往上到小林,从荖浓溪看到宝来,这些受灾地区大抵都是在河阶台地,本来就是土石所冲刷的台地,一遇大雨,就可能造成泥石流灾祸;莫拉克灾害后,这些地区又成为另一个新的河阶台地,等于是一个全新的地理环境,如果未来在此地又打造新的聚落,几年后另一个类似小林村的悲剧会不会再度发生?这是我们对灾后复建第一个要追问的问题。

  从过去台湾10年来统计资料来看,高屏溪每年累积土石达5000万吨、卑南溪8000万吨,这些土石来自中上游,和背景地质环境有关,甲仙小林宝来三角区域,背后潜藏特殊地质环境,宝来一路往西都有断层,平常看到峭壁风景漂亮,代表的其实是坡度陡峭,从楠梓仙溪到荖浓溪都如此,这其中所显示的几点特色:一是其地质材料非常破碎,二是断层林立,三是周遭环境敏感。身处在这样的脆弱环境,如何能够允许还要在原地重建?

  社论认为,从贺伯风灾过后的几十年来,不论是土地利用还是水土规划,同样问题我们其实一直都反复的讨论过。但等到灾害过后,大家就依然故我,相关的水土监测也一直是束诸高阁,公共职能单位不仅没有提供好的地理环境信息,也没有把周遭的环境敏感区位画出来,一个没有与自然共生的土地利用、水土规划政策,最终就是灾难的不断轮回而已。因此推动并落实水土规划,不应只是说说而已,否则悲剧终究会不断的降临。

  过去每一次经历灾难摧残后,一开始不少人都会主张人无法与天争,不适合人居住的山区,应该还给大自然,退耕还林,退河还地往往成为最热门的话题。特别是谈到防灾,马上想到的就是迁村,但每回都是灾难过后不到一、两个月,迁村之说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原住民的生活与文化无法与城乡系统融合,即使勉强迁村,他们最后还是又回到山上老家。等到下次再碰到风灾,他们又沦为环境难民。

  社论强调,如果实务上迁村的可行性不大,那就只有从移村的角度思考。因而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应是动员岛内各地的地质、水利、水保、环工与森林等范畴的学者与专业人员,前往各受灾地区勘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水土检测,由他们负责在灾区附近找一块比较安全的地段,做为移村之用,这些复建之地找到之后,再由台当局相关单位与当地小区民众展开积极对话沟通,教育他们不要再盲目的开发以及防灾减灾之道,然后利用民间与公众资源,尽速展开灾区规划与兴建的工作。

  在此同时,台当局亦应该加速进行相关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一旦获悉狂风降雨即将来袭,透过模式的分析,掌握洪水与泥石流信息,一旦发警报,就应该尽速进行相关防灾撤离工作,以减少灾害损害程度。

  社论表示,每次发生灾害后,在灾民与舆论的压力下,当局不得不马上拨款进行复建,只要没把钱花完的单位就要记过处分,造成工程没有完整的规划时间,最后导致粗制滥造,甚至重蹈覆辙,防灾工程无法永续发展。

  因此,复建工作必须规划先行,除了必要的紧急工程之外,不要急着马上进行重建工程,至少尊重专业,先做好缜密的规划,再与民众进行繁复的沟通协调,取得大致共识后,再结合当局与民间的资源投入,这样才能面对未来不可测的环境灾难。

  社论最后强调,面临气候变迁的剧变,雨量年年破纪录,工程手段已无法再遏阻灾难的发生,在大自然不断的反扑下,所有人为错误都不可能再隐藏,而最终赔上的却是无数的生命和财产。汲取教训是防范下一次灾害最好的策略,但愿这次重建,不再只是五分钟热度而已。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赛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