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两党切勿因小失大错过朝野对话良机

2008年11月17日 10:01:00  来源:
字号:    

  虽然民主政治不是完善的制度,但它的好处就是包容不同意见。正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既然没有一个民主政党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声音,政治人物的对话应该是厘清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社评指出,以此观之,从张铭清事件到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的来访都可看出,台湾与健全的民主制度还相差很远,而国民党与各在野党的态度也必须作适当调整了。 

  社评说,马英九以外省籍的身份赢得今年的大选后,社会原本期待所谓的“外省vs.本省”情结能随着马的胜出而逐渐淡化、消失。这应是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及心声。人民的要求不多,只希望能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生活,这也是执政者的基本责任,马英九应有责无旁贷、当仁不让的担当,才能凸显其最高领导人的气度与风范。 

  社评指出,虽然多数民意都支持马英九温和的两岸政策,认为这是台湾生存最重要的一环。但国民党当局疏忽了一个维持内部共识的重要环节,才导致海协会访问团引发警民冲突,那就是与民进党的沟通。马英九虽然事后说,明年会安排陈云林与蔡英文会面,但已晚了一点,毕竟社会已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了。再加上他的出身背景已经让一部份人(讲白一点,就是深绿“台独”教义派)质疑他的政策出发点究竟为何。是统?是“独”?还是维持现状?马英九应该更用心于与民沟通,才能化解其疑虑。 

  虽然说“为政不在多言”,但执政者有责任向人民说清楚政策及“国家”方向,而日前马英九和刘兆玄院长接连接受媒体专访,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不过,这还只是第一步,执政党与在野党、特别是民进党的沟通才能真正向人民宣示,两大党愿意走出过去8年“蓝绿对立、族群冲突”的阴霾,携手合作,把台湾带向另一里程碑。 

  社评续指出,可惜的是,纵然马英九在民进党“围城”事件后,主动邀请蔡英文主席到“总统府”会晤,以交换政策意见。但原先答应的蔡主席,却因碍于党内铁杆“台独”的压力而退却了,实属可惜。蔡主席应瞭解,既然民进党的资源比不上执政党,要监督政策,就必须与执政者持续对话才有管道发声。否则,在民进党自认得不到马当局善意回应的情况下,当然会选择重回街头运动的老路,则台湾将永无宁日。 

  社评说,自从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之后,全民就期待她能一改过去的激进手段,带领民进党回归到“温和、理性、中道”的政治路线,这符合她的性格,更符合台湾的利益。既然马英九也不是一个诉诸民粹领导的人,两人有何原因不能碰面呢? 

  社评认为,民进党应当明瞭一件事,就是两岸关系不单单是政治问题,还是严肃的“宪政”问题。“中华民国宪法”明文规定两岸关系为“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之关系,除修改“宪法”外,别无他途。担任过民进党政府的“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应该明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人、包括“总统”在内,都必须遵守。 

  如果民进党认为这是违背其政治理念,在民主政治下,民进党唯有寻求人民的支持,以民主方法寻求修改,而不是以暴力手段来凸显政党的政治诉求,否则就是违反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了。 

  社评进一步指出,以激烈策略来冲撞两岸关系固然可以取悦泛绿支持者,但可能让台湾丧失更多与中国大陆交好的机会。“交流不等于促统,会谈不等于投降”,但台湾能利用两岸会谈的机会,将台湾人民的心声表达给对岸,这才是两岸对话的目的。仔细想一想,过去8年,民进党除了激起两岸波澜之外,有没有找到另一条路,让台湾在国际社会发声呢?而今马英九改以会谈取代对抗,对台湾有利还是有害,人民会有定见的。 

  社评说,过去陈水扁当政期间,除了用不名誉手法侮辱在野党领袖之外,与在野党之间根本毫无对话可言。如今,两党因陈云林事件而开启了朝野对话的机会,有责任心的政党领导人不应当让此良机再次流失,应积极寻求任何机会,否则人民是绝不会坐视不管的。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