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湾联考总分十八分即可进大学,今年更可能写下“零分入大学”的纪录。台湾《联合报》社论称,不论这是黑色幽默或警世寓言,此一图像描绘的不止是昂贵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剧烈贬值,更严重的是,我们的整体教育规划已与社会现实完全脱节。
为使大学免于沦为“免试升学”,招联会最近临时增设了“全部缺考不能分发”的门坎,却未必能挡住零分生进大学的难堪。零分入学,直接暴露的是大学供过于求的窘境;往前端溯源,则是中等教育的虚浮及教育分流的失败。试想,当大学学费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也越来越高,但教育体系的布局却是将学生全部往大学的大布袋里倾倒;这岂止是浪费教育资源,更是在误导年轻世代的未来。
社论说,过去十年,台湾“教育改革”口号漫天,但当教育部门埋首于大学自主、校园松绑及入学管道多元化等形式变革,教育质量反而较少受到关注。尤其,当教科书不断因意识形态争议而修改,乃至政治人物将“升格大学”当成个人恩典任意分赐给地方,教育已遭到政治的扭曲而不自觉。在这关键的十年,少子化大幅改变了台湾人口结构,经济锁岛降低了岛内就业机会,政治纷争导致社会价值的混乱;而台湾的教育政策却不断在扩设大学,不断在提高学费,而忘了务实计议人才供需,忘了帮助弱势家庭提升受教机会,更忘了设想年轻世代的现实出路。
去年每科2.8分即可入学,今年若是零分进大学自非意外的结局。比较令人不解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却抱着“但是又何奈”的鸵鸟态度,无意面对;而深陷“产业化”竞争的大学,亦未见检讨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却屡屡传出“零分入学又何妨”的声音。试想,一个连最基本中学教育程度都不具备的学生,如何接受大学教育?而台湾的教育体制,若不能将对知识缺乏兴趣的青年导入合宜的就业途径,却任他们在大学的洪流里浮沉,然后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排挤和人生挫折,这合理吗?
社论指出,近几年,台湾教育体系充满似是而非的论调,所以零分入学被强说成“弱势受教权”,而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大学泛滥被归诸“社会盲目的文凭主义”,而非“教育政策的误导”;学生学习成就低落则被归咎于“动机不足”,而与学校量产化的快餐教学无关。也正因为这类似是而非的论调,所以台湾要用五年五百亿来快速提升明星大学的国际排名,却对公立大学透过学费反差来复制社会阶级剥夺的问题视而不见。
的确,零分上大学的问题再怎么荒谬,也比不上教育失去其“阶级上升管道”的角色来得可悲。当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盈亏的关切,超过了对教育质量的挂虑;当教育部门因对外在形势失算以致对教育规划失控,一整个世代学生的前程即可能被转辙送到灰暗地带;面对此情此景,他们能心安吗?更别忘了,以目前的高学费,四年大学教育至少是上百万元的投资;就算“政府”不自问教育的产出是否符合其投入,教育部门敢说父母对儿女这笔庞大的投资是绝对划算吗?
社论认为,学生的受教权应予尊重,是不能打折的前提,但这却不该成为那些粗制滥造的学校自我美化的借口,更不该成为教育决策者推托的理由。因为,在全球化时代,下一代的竞争对象不只是台湾的同侪,而是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同龄青年。“零分上大学”暴露的是中等教育质量的恶化及高等教育的失控,若不从源头解决,台湾的问题将不只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已。
该负责修补这张教育破网的,不是零分的学生,也不是处于供需链边缘的大学,而是台当局教育决策部门。请让下一代看到,他们四年的青春、百万元的人生投资,不只是用来填实大学的钱坑而已!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