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刊文说,“零分也能上大学”,让民众吓了一跳。有人痛心疾首,大骂是“教育之耻”。有人语带讥诮,问“零分是怎么考出来的”。但默不作声、暗自窃喜的家长和学生也有吧,“考得再差,也总有学校可以念了”。
就像有些网友“悲天悯人”的讲法:“考了零分的高中毕业生,要叫他们去那里呢?”
以前,考不上大学,多半就关在补习班里准备重考,要不然随便上个二专,或四处混混等当兵。如今技职几皆不存,连研究生都“没头路”,则零分的高中毕业生要往何处去?
零分也能上大学,便这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解读。文章认为,首先当然是凸显高中教育素质太差,也证明大学松绑有问题。不过,也有人说,比尔盖兹和严长寿不也都没念完大学吗?人称“广告教父”的孙大伟,还曾被老师注明“该生素质太差”。可见学校教育“择才”未必准确。
教育这件事,还是要回到“人”的本位来应对。从个人角度,则应使优秀人才得以精益求精,受挫的人也有再选择、再出发的机会。去年“十八分上大学”事件喧腾,让那个考十八分的学生受十目所视,就算学校明言“一定全力辅导”,最后还是不敢去报到。这也不太符合教育初衷吧?
文章最后说,二十年前美国社会曾有“为何钱宁不识字”的疑问,遂引发了“回到基本学科”的教改。今日此间的“零分也能上大学”争议,会不会众声太高估了“大学”的神圣性,却低估了“零分”的结构性问题?百年树人,不该有点谆谆善诱的耐心吗?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