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入学的指定科目考试成绩已经寄出,今年录取率预估可能冲破100%。“零分上大学”的现象引发社会哗然,但不管是民间自力救济的“假考部队”也好,官方的“退场机制”也好,都缓不济急,各界都关注那些可能招收零分学生的系所该怎么办。
有人说,因为大学“有考就有上”,台湾的教育即将成为“十六年国教”。台湾《联合晚报》社论认为,其实,某种层面而言,大学早已经成为“义务教育”,不管子女程度如何,让子女念大学,现在已经是父母的“义务”。去年,“十八分上大学”已经够糟糕了,而今年情形更恶化,从“教育部”开始要带头检讨此一现象。
反过来想想看,不管学校办得好不好,不管学生程度如何,文凭和钞票一样,印多了就会贬值,这是基本的道理。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投入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印”文凭,就等于是在黄金准备不足下大量印钞票,只能等着“通货膨胀”了!
现在各界一片要求大学“退场机制”的呼声,各大学也忙着应付“教育部”的“评鉴”,俨然通过评鉴就能招到学生。但如此就能解决文凭贬值的窘境吗?有没有人告诉年轻人和家长,大学文凭既然已经贬值了,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获取“面额”更高的文凭,从大学到硕士再到博士?就像津巴布韦的纸钞,从发行100万面额,到现在发行1000亿面额的纸钞?还是不再迷信大学,改走技职教育;或不再相信文凭,改为拥抱证照?但现在的证照,也逐渐可以靠补习而考上了,一旦被业界认定和实务能力脱钩,会不会变成另一种贬值的文凭?
社论说,一般的商品,效用降低的时候,需求就会减少。但高等教育未必全然如此,因为传统观念里的“方帽子”另有光环作用。“市场”的概念在这里未必存在,“市场机制”也不见得行得通。换言之,可能还是要靠官方强制订定大学入学门槛,否则所谓的烂学校、烂系所不一定会被自然淘汰。
大学文凭,现在好像买保险,不买会担心,买了却不一定用得上。大学教育也真的像义务教育,不念输人一等,念了却不一定有用。“文凭贬值”的现象已快速发生,十年前大谈“松绑”的“教育部”,如今要认真思考管制文凭的数量了!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