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奢华浪费固然不当 缩衣节食亦非对抗通膨上策

2008年07月14日 10:26:00  来源:
字号:    

  台湾股市重挫,资产缩水,而物价却在飞涨。七月油电双涨后,民调显示有七成多民众表示将“减少消费”以因应通膨,显示民众生活的担子越来越沉重,已至认为必须俭约度日的地步。然而,缩衣节食果真是社会对抗通膨的上策吗?
  
  台湾《联合报》社论认为,俭朴作为个人的生活持守固是美德,但放在经济的脉络里看,却可能是一种“有害”的行为。经济的基本动力来自商品交易,若过度压抑消费,势必导致商业活动迟滞,不利经济繁荣。何况,在这一阵“节约风”中,连中产阶级也开始盘算节约度日,倘若连有能力消费的人都不消费,经济的能量要从何而生?

  马当局上任后力倡节约,从就职“国宴”的简化,公务聚餐改吃便当,首长座车大车换小,乃至官员脱西装、带手帕等,在在都是希望塑造俭约节能的形象,这也许是吹动这波“简朴风”的源头。社论指出,行政的用度当然不可浪费,官员的生活也不可竞逐奢华,节能减碳也势在必行;但若大家都强调一种清汤寡水的风气,影响了民间,经济将如何维持活力,难道真要靠大陆观光客来“扩大内需”?

  回顾三月大选过后,社会因积郁消除,加上对新当局充满期待,市面曾一片欣欣向荣。可惜新当局五月上台后风波不断,股市下挫,物价齐扬,市面好景犹如昙花一现;如今,连许多小吃店都在哀号苦撑。前后对照,原因无他,民间也许并非消费能力突然丧失,而是消费兴趣与信心的丧失。

  对于民间消费疲软的现象,“刘内阁”的决策暴露了两大迷思:一是以为只要开放大陆游客来台,并推动扩大内需建设,即可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二是以为只要对低所得户进行补贴,一般民众加强节约,台湾即可安度通膨及能源危机。殊不知,大陆游客来台及扩大内需建设所能产生的经济带动效果,仅止于少数产业;而在高通膨及低成长的夹杀下,如何防止小店经营者沦为新贫,其实要远比当局补贴救贫来得迫切。若不能看清这点,当局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补贴噩梦中。

  社论认为,经济需要靠消费支撑,而聪明的消费则可对经济形成更有力的支撑。比如说,你走进一家小店吃碗面,点两样小菜,一百元的消费,不仅协助支撑了这家小店,也支撑了经营者一家。同时,小店老板可以继续向菜农采购蔬菜,向猪贩买进猪肉,向面商买进面条,向房东支付店租,帮孩子支付学费及补习费。这一百元的连锁效果,贯通了整个产销链。在经济困局中,没钱花的人要俭省,有钱花的人还是要花。

  极端的资本主义信徒不相信经济上有所谓的“利他主义”,认为只有“人人为私”,才是市场运作的无上法则。但换一个不那么极端的观点看,“消费”其实是自由经济中最开放的互助行为,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微小分子,可以透过自身的消费行为对市场产生蝴蝶振翅的作用。前提是你要参与消费,而你可以选择连锁效果最佳的消费途径,让自己的消费对社区店铺、对周遭辛勤工作的人变得有意义。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小市民,若能靠着聪明的小消费对经济贡献一己之力,那么在国际大环境恶化的情势下,人们就不宜只是俭省自保或坐以待毙。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链之中,过度节约未必是社会美德,适度消费亦绝非个人罪恶。让勤奋的人劳而无获,或让有工作渴望的人无业可就,那才是社会最大的罪恶。要治愈台湾久病的萧条,恐怕不能靠着一味宣扬俭约(节能减碳除外),亦应该鼓励民众善于分配用度、聪明消费,从血管末梢重新将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同时也把正往贫穷线滑落的民众抢救上来。

  社论最后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本身就是透过经济交换的社会互助行为。马当局官员及民意代表不妨每周选择一些时令产品,带头示范采购,甚至结队亲往夜市或传统市场消费,重新点燃社会的商业动能。这比起坐待大陆游客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岂非更具人情味与感动力?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