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发展台湾成为亚太筹资中心 面临现实难题考验

2008年05月19日 11:14:00  来源:
字号:    

  随着各项两岸开放政策即将启动,股市上周连连报以涨声,不只外资加码买超,海外台资企业如全球最大监视器厂冠捷等更释出将回台上市的意愿。因而新当局发展台湾成为亚太筹资中心的政策还没上路,就已扬起充满希望的序曲。台湾《经济日报》社论指出,当局发展筹资中心不是什么伟大的新政策,只是八年无成;政策停步固源自民进党当局两岸经贸往来的限制,但当此限制不再,台湾发展筹资中心的现实难题将一一浮现,这才是政策考验的开始。

  认真回溯起来,早在国民党李登辉执政时期提出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里,筹资中心的概念及说法就已纳入亚太金融中心之中,未久即因两岸经贸戒急用忍,整个停顿下来。换党执政,民进党依样画葫芦,也说要发展筹资中心,还加上了资产管理等概念,甚至提出设立国际板、筹建境外资本市场、开放台商在台发行台湾存托凭证等等,但一幅幅前途无限的愿景,都摆脱不了企业西进投资不逾净值40%上限的紧箍咒,一个又一个的远大政策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束诸高阁。在民进党执政八年间,别说筹资中心了,台股股价表现不仅一度落居主要股市之末,遭讥为“折价中心”,发行市场更曾因上市柜公司减资、下市、甚至出走海外挂牌而出现急冻危机,反而离筹资中心愈来愈远。

  如今情势改观,力主开放台湾、活力经济的马萧上台,预期两岸经贸政策松绑在望,台股资金、人气汇聚,多家在海外发展有成的企业也以表达回台上市意愿,积极响应新当局的两岸政策主张,筹资中心似乎是伸手可及。但问题恐怕现在才要开始;实现筹资中心政策的种种配套建制,在过去八年来几乎完全被西进40%上限的魔咒盖过,没有获得周延、有系统的讨论、研究、推动,因而所有执行面的不足、风险,也在西进魔咒解除后一一现形。没有完整的配套,发展筹资中心是没有意义的。

  在策略上,发展筹资中心是以目标当手段,真正的意义在于透过此一目标的推动,齐一政府部门在此领域的政策及施政步伐,以加速提升台湾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因为,一旦成为区域性筹资中心,这代表台湾的法令规章已与国际接轨;也代表台湾的金融体系不只是内部运行流畅,对外部也是开放、具高度流动性的;更代表台湾具备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市场参与者足以实时、大量反应市场变动和产业变化的能力;当然,这也意谓此地国际金融菁英济济,方得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根据目标,落实基本面的制度革新与创建。

  所以,新政府不须再三宣示发展筹资中心的政策,因为扩大台湾的资本市场规模是持续性政策,这是一直要做的。该问的是,要让台湾的资本市场近悦远来,成为国际投资人资产配置和企业筹资布局里的一环,在松绑两岸限制之后,到底还有那些方面要努力?还有那些待改进的空间?更甚者,伴随开放的波动风险,是否也须深入评估?尤其,达成目标过程中不免有政策冲突,其间的调和亦是重点之一。

  据此,新政府至少须从三个方面检视。第一是筹资中心的供给面,也就是资金从那里来及回来的诱因。台湾逾2,000亿美元的外汇存底,一直被视为发展筹资中心的有利筹码;但相对于规模扩大之后的筹资中心,这又怎么会足够?因而当务之急是吸引资金回流及国际资金来台,其相对应的政策就是高度自由的资金进出流通性及具竞争力、明确的低税负环境,这就挑战到外汇管理政策及税制改革。

  第二是筹资中心的需求面,要开放那些企业来台筹资;目前是锁定海外台商,尤其是大陆台商,但这涉及到监理能力,即政府能否为资金提供者检选具一定质量的投资标的,这也关系到筹资中心的公信力,因而不是放宽挂牌门坎即可,相对应的监理机制必须先讲清楚。

  再来就是筹资中心的效率了;目前台湾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规模、多元化仍有不足,这本是鱼帮水、水帮鱼,要靠推展过程一步步强化。总体而言,筹资中心不只是个政策,新政府必须务实面对。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