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教改虚有其名 当局应加以重视施政整改

2008年04月30日 09:17:00  来源:
字号:    

  扁当局执政独霸且毫无作为使得民心思变,从而造成了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说,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源就是教育问题。马英九注意到它的严重性,决定组“委员会”全面检讨当前的“教改”政策。李远哲主导的“行政院教改会”各项政策主张,显然将是被检验的重点。文章认为,以台湾现行发展状况来看,必须认真推动“教改”,刻不容缓。

  事实上,台湾自七十年代末期起推动的三大社会改造工程,除了政治改革已具体落实外,“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尚在蹒跚前进阶段。正因为如此,台湾欠缺厚实的公民社会基础,难怪政治乱象丛生。

  为何说未曾认真推动过教改?其实司改与教改正好可作对照。司改是依两千年台湾“司法改革会议”的决议在进行,而这个会议是由“审、检、辩”等体制内的力量所主导。因为是体制内的共识,“司法院”即就各项决议逐项管考推动,因此截至目前为止的各项“法律”修订,都还是依照该决议在进行中。

  文章分析,相较之下,由于对师范体系主导的教育主张或体制不信赖,当年的“行政院教改会”,教育人员参与的不多,亦即该会的运作方式,比较具有“第三者”的性质,且不无“由上而下”改革模式的色彩。因为是临时性的任务编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仅具有建议性质,具体的“立法”及执行工作,尚有待当局各部门加以落实,尤其是台湾教育行政机关及各级学校的配合。

  其实,“行政院教改会”所提出的教育松绑、人权尊重、民主法治等建议,都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只是,或许因为未考虑到实际执行层面的问题,或许由上而下的建议并未内化为教育人员所认同的理念,这种体制外的改革意见,并未真正落实成为体制内的制度变革。因此,即便“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是相同的政策主张,在配套措施或执行方案有缺失下,难免会有诸多后遗症。

  文章说,任何政策主张都要靠人、组织来运作,因此改革首在组织、体制的变革。对此,“行政院教改会”主要的建议,包括修改台湾“教育部组织法”及制定“学校教育法”、“国立教育研究院设置条例”等。如今,这三项法案“教育部”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还躺在衙门里。

  以“教育部”组织条例为例,现行法让“教育部”有过多介入管制的权限,“部长”可以将个人意识形态强行落实于教育政策中,现任“部长”的许多作为,不就是最佳例证。因此,必须“修法”,让许多决策是由多元组成的“委员会”作出决议,而不是以政治意识干涉教育。

  至于“一纲多本”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亦非开放民间编辑教科书的政策有误,而是政策配套措施、执行方式有所偏差。这包括:九年一贯政策仓皇上路;审定教科书未经研究及试教,造成错误百出;一纲却没有基本内容的规定,以致各版教科书差异极大,造成衔接困难等。

  文章最后表述,马“总统”提议组“委员会”全面检讨教改,这是很必要的,毕竟推动了十几年的政策,也该到了全面检讨的时刻。但请确认究竟是政策有误,还是因配套措施不足,让好的政策难以发挥其优势。同时也希望新任“教育部长”如能明此道理,并依法行政,这样台湾的教育才有脱身教改泥淖的时日,台湾的下一代才更有魄力与希望!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