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欲扩大公共投资缓解经济压力 钱从这里来

2008年03月13日 10:09:00  来源:
字号:    

  美国次级房贷风暴爆发后,复以原油与国际原物料价格飙涨,停滞性膨胀现象隐然成形,对走疲的世界经济景气再施以重击。

  台湾《中国时报》刊文分析,台湾的经济成长一向仰赖出口,原油与原材料占进口比重亦甚高,在此不利国际经济环境下,台湾应如何应对确实值得各界深思。面临国外需求下滑以及输入型物价膨胀的夹击,任何单一政策都将顾此失彼,故须借多种政策一起来搭配因应。而其方向,在总体政策方面,不外乎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新台币升值,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产业政策方面,则包括降低原物料进口税负、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原油与原物料之使用效率等。

  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方面,减税以及扩大公共投资是常被提及的措施。惟在当局债务负担已重、财政收支状况并不佳,而且台湾的租税负担率偏低的情况下,任何永久性的减税措施都有必要三思,最好纳入全面性的租税改革方案中作较周详的讨论。至于扩大公共投资,由于当局财政困窘,使人民心中不由得产生“钱从哪里来”的疑惑。

  当局自己有钱否?以目前当局的财政状况,不论就“当期储蓄”或“累积岁计剩余(过去之储蓄)”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明显都是否定的。

  当局既然没有钱,接着可以问:岛内有钱否?就台湾的储蓄面来看,台湾近几年由于投资意愿不高,每年都有远超过岛内投资所需的人民储蓄。这些超额储蓄以出超的型式显现,近几年每年都在一百亿美元以上。所以,支应公共投资的钱(储蓄)是蛮充裕的。其次,从可用来支应的存款或过去的累积储蓄来看,目前岛内银行为资金过剩所苦,民间无适当去路的游资充斥,因此,当局若愿向银行借款,或以发行公债方式向民间筹措公共投资所需资金,不仅钱不是问题,还可消化岛内的超额储蓄,并帮助银行纾缓资金过剩之问题。

  当然,投资的钱也可以考虑来自国外,所以可以问:国外有钱可借否?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国外可借的钱,不只限于取之不尽的外人资金,还包括近期各界经常在讨论、希望能吸引回流的华人和台商之海外资金,其数额据估计当在千亿美元以上。

  不论是外人、华人或台商的海外资金,虽然可供当局公共投资之用,但当这些国外资金汇入时,无可避免地将增加外汇供给。此时,“央行”若不予买进,将对新台币形成升值压力;“央行”若买进,则使货币供给增加,岛内资金过剩问题益形严重。故而,在当前岛内储蓄与资金充裕,足供公共投资所需的情况下,当局扩大公共投资所需要的经费,与其借用国外资金,不如向岛内举债。

  综上,扩大公共投资的钱,虽然不是问题,但是必须靠举债,且最好是向岛内举债。既然须靠举债,人民自然紧接着要问:那不是要“债留子孙”了吗?由于公共投资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增强未来生产能量等方面,所能产生的效益是长期性的,后代子孙亦分享其利,故还本付息之责任,若由子孙分摊,并不为过。

  因此,人民须问的,不该是“债留子孙”,而应是“还不还得起”的问题;换个较严谨的说法,也就是公共投资所带来的效益,是否超过投资的本息的问题。只要公共投资的效益够高,当代与后代子孙不仅乐于为之埋单,也偿付得起。而这问题的答案,就必须靠对各项公共投资计划的成本效益逐一进行严谨的评估,才能知晓了。

  总之,在当前的环境下,借扩大公共投资以维护岛内经济景气是必要的,但应与其它措施配套,以避免恶化物价膨胀。从事公共投资的钱,可以在岛内向民间举借支应。但各项公共投资计划仍宜先经过严谨的成本效益评估,符合经济效益者,方予推动。(许嘉栋,台湾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顾问)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