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盘古在哪里?

时间:2013-07-31 08:36   来源:中国网

  7月16日,我在北京与一位来访的美国朋友聊了一次。这位朋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传播学,所以我先向他请教了有关美国网络选举的事儿。这自然是因为即将到来的日本参院选和此次的网络解禁。他首先举出2008年奥巴马的例子,称赞有加。随后我又把当天看到的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起诉现首相安倍晋三侵犯名誉的消息告诉了他,他听后表示惊讶。我问他,美国政治家不在自己的博客上批判对手吗?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总统或党首级的大政治家基本不会自己开这个口,即使他们想干这种事,也会请“打手”代劳。言下之意,美国政治家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很重视社交礼仪的,自己的形象要树立,对手的面子也要顾及,彼此之间体面在。

  我想菅直人选择正式起诉安倍首相,考虑更多的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失。矛头虽然对准着现任首相,但他显然是看不惯如今日本政坛恶性言论大行其道的风气。在这位前首相看来,这种状况损害的将不仅仅是日本政治中的选举公平。

  作为一个中国的学者,我也注意到了当下日本政治舆论生态、外交舆论生态借由网络传播、网络选举发生着的根本性变化。眼下,日本流行一个新词“网络发信力”。中国也有个类似的词,叫“网络影响力”。实际上,两个词含义差不多,发信力也好,影响力也罢,都与知名度、关注度、支持度直接相关。就以这次选举的三大党党首安倍晋三、海江田万里和桥下彻为例吧。拥有112万8104名推特粉丝的桥下、拥有37万3488名脸谱粉丝的安倍与仅有541名支持者的海江田,在发信力上孰强孰弱,差距多大,一目了然。

  当然,这种差距背后有它的原因。从触网时间和发信频度看,桥下最为积极,自2008年开博以来他最多时一天的发信量超过一百条。安倍在就任首相后利用官邸和个人的两个脸谱持续发信,平均每天1.8条。海江田在三人中最为后知后觉,今年6月3日他才刚刚开设博客。三人间“胜组”与“败组”的区别非常明显。

  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除了发信“量”的差距外,发信“质”的区别,是否也是造成三者网络发信力“格差”的原因呢?我注意到海江田的博客,以一周一成语为看点,他本人书写的“浩然之气”也贴在上面。由于这种文雅的气质,海江田被日本媒体称作“毛笔派”。相比之下,被称为“网络派”的桥下、安倍,他们的博客风格就直白很多、强硬很多。桥下的博客经常充斥着诸如“混蛋报纸”、“白痴记者”这样的攻击性语言。安倍也毫不逊色,对于那些批评他的电视主播、报纸杂志记者,甚至是曾经共事过的前外交官,他一向点名道姓,讽刺批判。如果对方向其道歉,他还会高调地在网上回应称是“网络的胜利”。

  事实上,的确是网络成就了安倍晋三今天的“胜利”。据报道,2012年8月10日,安倍在脸谱上针对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登上竹岛的批判留言,不到半天即获得超过两万条的赞顶。这种支持度,使当时尚不知未来出路、沉沦落魄的安倍顷刻间明确了自己重新崛起的方向。所以可以说,“毛笔派”与“网络派”确实存在着风格上“质”的区别。

  再回到此次日本参院选举网络解禁一事上。从性质看,我认为这是日本政治传播市场中一次放松限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目前,在各政党、各党首、各候选人中已出现明显的传播能力差距,而这种差距将在很大程度上使选举结果出现赢家通吃的倾向。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正如上文所言,安倍晋三、桥下彻等“赢家”,激发挑动的是民意中的一种暴戾情绪,这种情绪似乎在不断增殖着日本民众的受害者意识,这种受害者意识又直接转变为“打破既得利益”、“与中国对抗”、“制裁朝鲜”等强硬舆论的底色。而中国网络世界中诸如“教训日本”之类的狠话也随处可见。这种“空气”只会使中日两国间的雾霾愈来愈重。

  不过我也注意到了一些性质不同的“气团”。 本月上旬,朝日新闻社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结果表明,在“具有网络发信力”的选项中,虽然有39%的日本网民选择了安倍,但更多的受调者选择的是“谁都不具发信力”,为41%。参院选举后,安倍政权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加。但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安倍长期执政或日本网络中的“嫌中”气氛,与其说是“不愉快的现实”,不如说是混沌的现实。“盘古破混沌,天地始为清”。中日关系中的盘古又在哪里呢?

编辑:顾文婧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