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脆弱的“橄榄球”型社会结构

时间:2012-12-12 14:40   来源:人民日报

  根据世界银行日前一份报告,拉丁美洲近10年来新增5000万中产阶层,占全部拉美人口的30%,在数量上首次能与贫困人口“抗衡”。但世行报告同时指出,38%的拉美中产阶层处于“脆弱”状态,随时都有返贫的危险。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并不必然意味着拉美已进入中产社会。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拉美曾经历“失去的10年”,中产阶层的数量出现停滞甚至萎缩。各国政府不断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但高通胀随之而来,贫富鸿沟愈加明显。在随之而来的脱贫斗争中,伴随着全球经济扩张,各国政策的优化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在1995至2010年间,拉美有40%的人口向着更高的阶层迈进,其贫富分化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巴西无疑是其中经济腾飞的典型。在前总统卢拉任内(2003—2010年),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储备,巴西政府稳定货币汇率,关注民生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消除贫困、扩大妇女就业和加强教育普及力度的政策,人民生存状况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投资、工资上涨形成良性循环,3000万巴西人迈进了中产阶层的门槛,中产阶层的比例首次扩大到国民人口的半数以上,“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型社会形态初显。

  然而,这个“橄榄球”的基础并不稳定。这与拉美国家经济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经济结构“缺陷”有很大关系,也与拉美新中产阶层的整体素质不无关联。

  以巴西为例,富裕起来的巴西人似乎忘记了贫困并不遥远,节俭意识逐渐淡漠,盲目超前消费成了风尚。一旦遇到“经济风暴”,不储蓄、没有财富积累的巴西人便阵脚大乱,随时有重新沦为“新穷人”的风险。与此同时,“赤贫”也是拉丁美洲各国难以愈合的伤痛。在巴西,贫民窟的孩子少有受教育机会,最终在各种诱惑或被逼无奈下堕入犯罪的深渊,而他们的下一代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这条老路,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贫民窟、赤贫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帮派斗争和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近来在巴西圣保罗州发生的一系列恶性袭警事件就颇为典型,给巴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威胁。

  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增长的引擎。拉美中产阶层自身的脆弱性,决定了拉美“橄榄球”型社会结构随时可能重返“金字塔”型。这正是世行报告认为拉美并没有真正进入中产社会的原因所在。

  拉美经验启示人们,经济稳定发展是中产阶层壮大和巩固的原动力。增强中产阶层的群体抗压能力,有效减缓经济波动对中产阶层的冲击,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离不开中产阶层的个人努力,更需要以普遍高质量的教育为基础的社会均衡发展。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