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不智之举

时间:2011-05-12 15:11   来源:东方网

  美国击毙了本·拉丹,世界舆论为此欢庆的同时,也为此事件可能带来的恐怖主义报复深深忧虑。这种欢喜与忧愁交织的情绪笼罩了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西方世界在“杰罗尼莫”行动之前,刚刚走出了一步更为危险的棋。

  4月底北约发动的对卡扎菲儿子住所的轰炸,虽然未能“斩首”卡扎菲,却令卡扎菲失去一个儿子及数名孙辈。至此,从年初利比亚发生内乱以来,北约已彻底偏离了试图维持地区和平的中性角色,倒更像是想借此机会去除一个宿敌。

  北约针对卡扎菲的疑似“斩首”行动,在国际法层面上颇经不起推敲:其轰炸地点为的黎波里的一处民宅,周围也都是居住区,很难以“击毁军事目标”等借口进行掩饰;而在北约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卡扎菲也并未在美国的恐怖分子名单上。据此种种,北约要杀死卡扎菲,实在有点师出无名。

  早在3月中,英国首相卡梅伦就曾经发表观点,认为如果卡扎菲继续掌权,可能会支持恐怖主义,报复英国等西方国家。卡扎菲究竟能不能安全度过本次国内的动荡继续掌权,如继续掌权的话,会不会对西方采取类似洛克比空难事件的报复行动,很难预料。最新的进展是,昨日凌晨,北约战机对的黎波里又实施了近3个小时的猛烈轰炸,卡扎菲的住所和政府机构成为打击目标。我想,卡扎菲现在一定在后悔他在过去近十年中做出的与西方世界妥协的努力,如果我是其他中东和非洲世界与西方有意识形态冲突国家的领袖,看到卡扎菲的今天,也一定有唇亡齿寒之感。

  卡扎菲在1969年发生的国内革命中登上利比亚的政治舞台,此后一直采取极权统治,扮演国家领袖角色。1979年,美国将利比亚列为恐怖主义国家,将卡扎菲与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等并列,对其实施一系列打击和制裁。卡扎菲也以激烈的方式对抗西方。这种针锋相对局面的顶峰是1988年发生在英国的洛克比空难事件。一架泛美航空的波音747飞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死亡。卡扎菲表示对此事件负责。

  彼时的卡扎菲,以对西方世界的强硬态度来安抚国内的不安情绪。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约2003年。此后,卡扎菲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发计划,并且对洛克比空难家属进行赔偿。以此为首的一系列措施受到西方的欢迎。联合国取消了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美国也在2006年将其从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去除。

  卡扎菲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上有多种解读。一种说法是卡扎菲受到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军事行动的震慑,卡扎菲为自保计,开始寻求与西方合作。另一种说法是卡扎菲受其长期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次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的影响,慢慢缓和了对西方的态度。

  无论真相如何,赛义夫·伊斯兰在2000年后利比亚与西方的缓和期内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得过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的指导。在2006至2008年间,通过赛义夫·伊斯兰的牵线搭桥,卡扎菲曾多次与以约瑟夫·奈为首的数名哈佛大学教授见面,并且聘请总部设于波士顿的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为自己做公关策划。

  这些现代化的努力并未真正揭去卡扎菲在西方世界眼中的神秘面纱,但对利比亚吸引外资和改善利比亚与西方交流的通道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展。据官方统计口径,截至2011年1月,利比亚共吸引外资约165亿美元。除此之外,利比亚自己的主权基金也在2006年成立,负责利比亚对外投资。这一基金在去年的世界主权基金透明度排名中名列中等,强于多数基于中东和非洲的主权基金。

  如今利比亚与西方的这段蜜月期可能已经过去。摩立特集团和约瑟夫·奈在今年以来因为在过去与利比亚的联系,也备受舆论的指责。这无论是从东西方交流的角度,还是从利比亚现代化的角度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个悲剧。(马曳)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