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应抓住居民消费率这条线

时间:2012-12-25 14:23   来源:济南日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撰文指出,从1981年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我们纠正了前30年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居民消费率曾达到51.8%,成为广大居民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率即使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仍低于“六五”时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率仍有较大空间。(12月24日《人民日报》)

  居民消费率也就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居民消费率曾达到51.8%,而目前只有35%左右,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民众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增长,政府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严重挤压了居民个人的消费。在中国“人多力量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倾向于注重集体的发展而忽略了个人。

  中国居民消费率与30年前相比下降不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0%,在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更高。如果说有某项指标能衡量国民幸福感,那么居民消费率可以作为参考,因为它与民众息息相关,反映了居民个人家庭消费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心态。居民敢于消费,说明各种社会保障齐全,生活无后顾之忧,人们的幸福感强;反之则说明虽然可能收入高,但居民仍生活在忧虑之中,有各种生活重担需要承担,收入高却不敢消费,人们的幸福感较弱。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然而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却并不强。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幸福感”一词近年流行的原因。如今中国经济面临转型,那种注重集体发展而忽略个人的方式已经行不通,转型的重点就是由以往只重视总体GDP增长转向重视居民个体收入与消费增长。促内需、激发国内居民消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即使“十二五”时期能提高到45%左右,与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60%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各级政府部门立志有番作为,那么只需抓住居民消费率这条线,就会有很宽广的舞台,有很大可发挥的空间。

  居民消费率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也反映出在中国经济高速跃进的30多年里,集体成果转化到民众个人手里的少之又少。在中国经济政策转向注重居民个人消费的未来几十年,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变,届时才是中国真正由集体幸福转向个体幸福的时代。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