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很多地区是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双重转型的历史使命:既要按照国家经济发展大局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又要根据本地实际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型地区,既有共性的宏观结构失衡问题,如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内需不足,资源和能源消耗水平高、全要素生产率偏低、自主创新不足,劳动者收入偏低、分配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又有资源型经济所特有的问题,如产业结构重型化、初级化、单一化,经济增长外向依赖性强、周期波动大程度深,财政上缴比例大、自我积累少、公共服务欠账多,城市功能不完善、呈现“飞地化”“孤岛化”特征、城乡发展差距大,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遗留问题多等。
由于初始分工的影响以及制造业部门技术和人才门槛较高,资源型地区容易形成对资源部门的投资偏好。一旦资源产业片面繁荣,又会对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吸纳效应,对其他产业特别是高端产业形成挤出效应,还会因为巨大的沉没成本形成产业发展路径的锁定效应,从而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这样的发展路径如果被不断强化,经济增长方式就会越来越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
因此,资源型地区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做好就业、住房等重点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加强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资源环境被动牺牲型增长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资源型经济转型规律,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创新:一是产业政策创新。建立衰退产业救助机制和新兴产业扶持机制,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确定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接替产业;在产业模式上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特别是促进具有“干中学”特征的高端制造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吸纳衰退产业工人再就业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促进产业融合和提升功能的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边界清晰的资源产权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产权市场,让资源回归资产、资本的经济属性。除国家公益和国家安全需要以外,资源产权的取得和让渡应通过市场机制。三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尽快建立反映资源开采完全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以价格机制倒逼资源节约和科技进步。四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创新。主要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资源型城市与区域龙头大城市互动的壁垒,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其以城带乡和融入大区域协作的能力,由专业型城市逐步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五是体制创新。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决策的投资体制、与资源资本化要求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与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财税体制、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体制、促进扩大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乡统筹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等。(王炤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