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年末,银行揽储大战再次打响,与此同时短期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也在加紧发售。
笔者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老银行”,这种月末季末年末疯狂揽存甚至高息或者变相高息违规揽储现象与20多年前相比没有任何改变。这确实值得号称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取得“巨大成效”者反思,也折射出深层次的问题。
从银行内部具体原因看,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考核机制还存在着很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存款和贷款考核环节的严重脱节。现在高息揽储一般都是在银行基层网点和储蓄网点,而银行的基层网点主要业务就是存款包括卖理财产品,贷款权限全部上收了。存款和贷款利差有多高?效益怎样?基层行并不关心。
现在管理和考核基层行网点一般都是以存款任务考核为主。国有大行的管理目标和考核脱节,在奖励激励机制、惩罚机制这种共同作用下肯定会出现高息揽储。一些基层行网点完成储蓄任务,工资奖金兑现,超过完成任务可以获得超额奖金奖励。反之,完不成任务,工资奖金奖励扣发,这就造成基层银行不顾资金成本揽储甚至冒着违规风险高息季底年底揽储,个别银行基层网点甚至出现了买存款的现象。
银行月末季末年末高息揽储危害性相当大,高息揽存、高成本揽存、以理财产品为诱饵揽存,采取奖励、送礼甚至买存款的方式揽存,是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也非常大。第一、银行吸收存款的目的在于发放贷款,通过运用、经营吸收来的存款获得利差、理财等收益,从而获得利润。如果吸收来的存款是“一日游”就被储户提取走而且是高息、高成本吸收,就没有一点运用的价值和余地,只是给存款人支付利息罢了,完全是赔本买卖。第二,存款不但不能运用,而且还要给人民银行交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但是月初存款被取走了,准备金央行退回时间又不到,造成资金非常紧张。一年每到4月、7月、10月季初时段,银行没有资金放贷就是这个原因。
月末季末年末高息揽储几十年痼疾不能医治,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这种不讲核算、不讲效益、不计成本、不顾资金面情况、不计后果的行为,不是办真正商业银行的做法,与真正的商业银行格格不入。从中可以窥见,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改制上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银行到如今仍在不计成本地吸收存款,说明改制上市只不过形似上市公司,而离神似还有很远的距离,这种改制上市只不过是给高管们拱手送去天价高薪盛宴罢了,其他没有任何改变。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难言改革成功。
治理银行月末季末年末高息揽储、疯狂冲时点任务已经刻不容缓。第一,对于银行高息揽储问题监管部门已经制定了许多制度,但是落实不扎实、一阵风,监管上存在问题不小,因此监管必须硬起来。坚决查处一切违规揽储、恶性竞争、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第二,商业银行必须真正以效益为中心,改变内部考核机制特别是改变单纯对基层网点考核存款的机制,一定要使资金来源和运用效益挂起钩来,使得负债成本和资产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