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擦鞋,个体委屈应化为制度反思

时间:2012-05-24 10:31   来源:山西晚报

  深圳公务员志愿者上街为市民免费擦鞋一事引起热议,网友质疑该活动有作秀成分。对此,有深圳公务员称,个别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公共形象导致公务员做什么都会被嘲讽,但这些指责对当事的公务员志愿者不公平。(5月23日《人民日报》)

  如果你我是当天从事志愿活动的公务员,一定也会感到很委屈。但这是从个体角度的理解,一旦从公务员这个群体的角度进行换位审视,就会发现“做什么都被嘲讽”,折射的是制度性问题,绝对不是所谓“个别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公共形象不好所致”。

  一个公务员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志愿者,这纯粹是个体的选择,正如一个足球运动员也可以是一名优秀的歌手一样。不过,个体的选择并不能转化为制度性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一个人的职业水准如何,只能从其职业角色出发。

  于公务员而言,顾名思义其职业角色就是履行公务行为。判断一名公务员是否称职,唯一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按照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言行、履行自身的职责。至于说公务员在诸如“做志愿活动”等“副业”上表现得如何,并不影响其职业角色,更不能替代对其职业角色的评价。也就是说,公务员做好志愿活动,可以为其职业角色增光添彩,但没有做或者做不好也无伤大雅。

  当然,做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公务员在从事“副业”之前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满足不了这一前提,副业做得再辛苦、再出色,衬托的不是自己更加光辉的形象,而是反衬出自己被荒废的“主业”,“做什么都被嘲讽”也就顺理成章。很多人嘲讽做志愿者的公务员,针对的不是志愿活动本身,而是这些从事志愿活动的公务员,是否很好地履行了自己职责以及能否像从事志愿活动时一样服务好纳税人。

  不可否认,在公务员群体中有很多尽职尽责的个体,但更不能否认的是,公务员群体中也还有一些“庸、懒、散”者,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很多地方的“治庸风暴”此起彼伏。按照“短板效应”理论,决定一个职业群体形象的决定因素,不是那些最好的个体,而是其中最差的个体。用通俗的话说,这叫“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就像一个地方苦心经营的清正廉洁形象,很容易被一个贪官的出现毁于一旦。

  对此,或许很多身在其中的人觉得很委屈,正如喊冤叫屈的深圳市那些从事志愿活动的公务员。但是,这恰恰是增强个体职业认同感、强化职业伦理的有效途径。面对“做什么都嘲讽”时,身为公务员其中的个体,千万不要轻易地指责公众的以偏概全,而是应该反思为什么有损害整体形象的 “害群之马”混迹大家中间,任由其败坏这个职业群体的形象而让其“逍遥法外”。

  有制度化的监督制约力量,才能让一个群体始终保持好自身的职业形象,及时淘汰那些不能够维持这个职业群体形象的个体,这也就是总理始终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原因所在。缺乏制度化的约束,鱼龙混杂只会是“劣币代表良币形象”,正如职务行为和志愿行为不分,只会让志愿行为为职务行为蒙羞。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