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5月12日,强震袭来,山河颤栗,满目疮痍,举国悲痛……绵阳民族初级中学也未能幸免,在地震中损毁。
两年前的5月21日,《四川日报》报道说,汇聚香港各界人士爱心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教学综合楼举行落成典礼;而该校已于3月份投入使用。新校名冠以“紫荆”,是为了铭记香港同胞的一片爱心。香港援建紫荆民族中学的资金有两个来源:香港政府拨款200万元港币,教育界捐献200万元港币,以及当地投入的重建资金256万元。
昨天,5月21日,《西部商报》报道说,紫荆民族中学现已被拆毁,校址上将建造一个豪华式商住综合工程,是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承建的一个名为涪城万达广场的建筑。据悉,绵阳市已斥资七千万元人民币,另外择地建设全新的紫荆民族中学,学校建成后,作为港方援建的灾后重建项目性质不变,校名不变。
拆掉一个耗资600多万的学校一点也不心疼,投入七千万元人民币再建一个新学校一点也不困难——绵阳方面怎么就那么阔绰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钱太多,多到花不完,可以随便花;二是钱不是自己的,拆掉的学校,大半是别人送的;腾出地皮建豪华式商住综合工程,又可以大赚一笔。
但是,香港发展局已在向绵阳追索有关拨款。为什么他们不认可、不接受斥资七千万元的新学校的援建名义呢?难道七千万元人民币不是比200万元港币更值钱,因而也更有面子吗?这样理解不知对不对:紫荆民族中学,对香港方面来说,好像是亲生儿子,是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和感情的;现在绵阳方面把另一个陌生孩子领到他们面前,说这个孩子比你自己的儿子还会挣钱,你就拿他当亲生儿子吧。
这么说,是绵阳方面很荒唐?也不是,绵阳方面也很正常,紫荆民族中学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或者说,他们不把紫荆民族中学当亲生儿子,自然不像香港方面那样有感情。无论是紫荆民族中学,还是迁建的新学校,还有那个在建的豪华式商住综合工程,在绵阳当地政府眼里,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堆建筑物,唯一的区别是哪一块地皮、哪一个项目更值钱。
这样说是不是冤枉了绵阳方面呢?绵阳方面给出的迁建理由,一是“原校园狭小,学校教育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那就要问当初的设计建设是不是太草率了?另一个理由是“相邻的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因发展需要已实施搬迁,使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借用的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运动场和浴室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丧失”,那么绵阳师范腾出的地方不正好可以建设运动场和浴室等设施吗?“校园狭小”的问题不是解决了吗?报道还提及,“绵阳重建工程展开之后,地方当局才发现原来该址属于另一个学校,而该地皮后来亦转售予一个地产开发商。”使用捐款建校,连地块都弄错,是不是太漫不经心了?这样使用捐款,只能让人感到寒心。
绵阳方面以为香港方面会愿意“换儿子”,只能说明他们无视——至少是漠视——捐赠者的感情,也无视接受捐赠的民众的感情。月初去了一趟四川,在旅行途中,导游小刘给我们介绍了地震灾区重建的情况。她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作为志愿者到灾区参加救灾,目睹了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切身感受过受灾民众的痛苦,所以,全国人民对震区人民的无私爱心让她特别感动,每次接待各地游客时,他都感到特别亲切。我想,小刘如果读到紫荆民族中学被拆毁的报道,也会感到受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