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包公祠像往常一样迎来一批批游客。尽管包公祠尚在修缮之中,游客们还是对“反腐先贤”塑像再三膜拜。开封,“七朝古都”,清官包拯是其地方招牌之一。然而,自5月中旬以来,开封市长、组织部长先后被纪检部门“双规”,引发一场官场地震,至今余波未平。舆论认为,正是开封市长以及组织部长的双双落马,将河南省反腐吏治推向了高潮。(7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
这些年,贪官见得多了,几乎所有的地区、行业、领域都没留下空白来让新的贪官来填补,但从“开封府”走出一溜贪官却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从现年49岁、拥有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的原市长周以忠被省纪委“双规”,到开封市原组织部长李森林被“双规”,再到之前曾在开封市下属县份担任县长、县委书记等职的原安阳副市长张胜涛被“双规”,虽然这一切折射出河南省一场始于两年前的吏治风暴势头未减,反腐处于高压态势,但不止一位掌握重权的贪官出自“开封府”,却不得不令人发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以反腐著称的“开封府”,何以被今世的腐败所攻破?
有着“反腐先贤”之称的包拯虽不是开封人,却与开封有着永不可分的“历史缘分”。黑脸包公成为自宋代以来法律与正义的化身,这不全是艺术现再创作的结果。历史上的包拯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刚正不阿,手握开封府前的虎头铡不畏权贵,博得历代民众的颂扬。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过一项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无论从方便百姓申冤,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的角度看,这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使得当时不少平民百姓的冤情得到昭雪,道貌岸然的贪官受到惩处。尽管封建王朝的吏治与诉讼制度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包拯的成功证明,依靠制度创新升级来预防和惩处腐败就会取得立竿见影之效。
倚托清官包拯的历史名人效应打造开封品牌,助力发展,无可厚非;通过对包公的纪念以及修缮包公祠成为廉政教育的场所也很有意义。但是,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仅有“包公压阵”的清官拍案而起远远不够,制度反腐才是正道。亚里士多德早就断言:“要想解除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有专家指出,当前腐败高发的实质是权力结构出了问题,而从权力反腐过渡到制度反腐,还须与公众的权利反腐相结合。的确,当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利的工具,官员手中的权力就会如脱缰的野马,如果制度不能跟进,掣肘和监督就会形同虚设,掌控权力的官员就会天然地失去免疫力。
虽然目前开封官员腐败案均在初核阶段,但从原市长主抓庞大的工程项目上看,其中的利益诱惑在所难免,很可能涉及到土地与工程领域的腐败问题。而手握官员升迁大权的组织部长被“双规”,也使“虽然不能提拔你,但可以让你不提拔”的买官卖官腐败套路露出端倪。因而,只有创新制度制约公权、全面实施权力公开运行、公布三公支出和官员财产以及相关事项,尤其对人权、事权与财权,必须严格实行内部掣肘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全新机制,才能防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遏制度权力腐败于萌芽之时,才能扎起牢固的篱笆,使“开封府”乃至所有的政府都成为铁打的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