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承诺打折扣
时间:2011-07-04 13:20 来源:人民日报
审计署近期的一份审计报告,再次把保障房公平分配这个“老大难”的问题摆上了桌面。
这份报告反映了8个省区16个城市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的情况,报告指出,这些城市廉租房出租中,有4407套被违规出售或另作他用,4247套分给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还有4428套长期空置。
审计报告揭开了冰山一角。更令人担心的是,近两年保障房建设规模迅速增加,5年以后,保障房将占到全社会住房的20%左右,随着这些房子建成并进入分配环节,违规现象也有可能随之大幅增加。如果真的这样,本来有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保障房,很可能大打折扣。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它背后的财政资金、土地和大量管理成本都是公共资源。如果保障房被空置或违规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不仅意味着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会影响社会公平,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从多年前开高档汽车住经济适用房,到前两年的“六连号”事件,再到今天审计署审计出的廉租房违规,保障房要做到公平分配,为什么这么难?
应该说,制度层面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现行的保障房管理制度,早就明确在保障房分配环节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公示,并且每年都要进行复审。对查出的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坚决不能入围,已经占有保障房的,要坚决退出。
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具备了公平分配的条件。这几年,各地都成立了专门的住房保障部门,相关的人员、设施也有了比较大的强化。另外,随着各部门信息联网越来越完善,要在审核环节堵住漏洞并不难。
缺少法律层面的制约和惩罚措施,恐怕是更重要的因素。
近几年保障房建设进展很快,但相关的法律保障显然比较滞后。少数人钻了空子以后,即便东窗事发,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多就是罚款、退房了事。违规成本低,增添了这些人敢于铤而走险的底气。
因此,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法的出台,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对违规者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法,将成为短期内遏制保障房分配不公的有效措施。所幸的是,我国第一部《住房保障法》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希望在法律的保障下,在各级政府的决心下,众望所寄的保障房能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王炜)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