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婴医生“找熟人下手”的多重迷失

时间:2013-08-09 10:38   来源:中国青年网

  陕西富平县的“拐卖婴儿案件”,又有了新的进展。记者调查发现,在富平县警方确认的10来起报案中,婴儿涉嫌被贩卖的人家,多与张淑侠是同学、同村关系,处于交织着农村的“熟人”关系网中。而在医院,由于张淑侠身为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似乎也很少能受到同事的监督。(8月8日《新京报》)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和关系社会,不论是血缘上的亲戚,还是地缘上的老乡和同学,抑或是业缘上的同行,熟人之间通常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和能量。有了熟人,办得了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办不了的事情也会峰回路转。熟人犹如一粒“定心丸”,意味着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信任。

  瞒天过海的婴儿拐卖之所以屡屡得手,首先在于产科医生张淑侠娴熟且充分地利用了熟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初中同学兼同桌也好,“好姐妹”的堂弟也罢,都将张淑侠当成“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在熟人情结的裹挟下,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乡亲们,往往对张淑侠所编织的谎言与骗局缺乏应有的警惕。

  “熟人”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利益损失和情感伤害。这一次,“找熟人下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将罪恶的魔掌伸向那些无辜的孩子。这些新生儿稚嫩的双眼尚未看清这个世界,就要面临着骨肉分离的伤痛却又无法言说,多么让人揪心啊。

  当熟人成为一个可被利用的工具,“找熟人下手”就成为牟取不法私利的手段,这无疑是一种多种迷失。从法律上看,拐卖婴儿严重损害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法律的规训和惩罚;从道德伦理上说,“熟人伤害”不仅逾越了社会底线,切割了情感链条,也加剧了社会信任的流失;从社会管理上讲,拐卖新生儿暴露了未成年人保护和医疗监管上的诸多问题。

  如果说“熟人”让新生儿的亲人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的话,“不敢言说”的同事、“不曾发现”的管理者,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失范行为的升级?不论是定期抽查病例,还是产科、儿科医生的权责分工,抑或是值班医生签字规则,这些已“有”的制度没有发挥医疗监督应有的效力,最终导致悲剧的上演。

  所幸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拐卖婴儿案件的主角被吊销了执业医师资格,即将接受法律的惩处。在作恶者狂欢、围观者绕行的时候,法律一如既往地亮出了“正义之剑”。透过“找熟人下手”这面镜子,我们也需要在反思中前行:提高老百姓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医疗监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编辑:顾文婧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