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从武汉市教育部门获悉,今年,湖北省预计有2万名高考考生“回炉”读中职。其中,有很多考生达到“三本线”,选择放弃三本院校或高职高专而改读中职。(8月6日《楚天金报》)
很多人对于这个新闻都倍感“亲切”,因为这个新闻契合了主流舆论重视技能,提倡职业教育的观念。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在此,高考生原本应读的是高职,在此却读中职,难道不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吗?
刚刚结束的2013年济南市高中阶段招生结果显示,高中都超计划完成招生任务,与之相对的是济南中职招生九成吃不饱,部分学校更是“颗粒无收”。高考考生读中职,不过和前几日拥有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学历,因工作不满意读“技校”的李强一样,纯属少数现象。只能说明了职业教育的失败。
现在教育部门大力呼吁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前不久,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表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期待通过“招考分离”来缓解职业院校招生难。但现在的职业教育很难独当一面,与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正如家长们的所言,虽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到职专“回炉”学技术,但人家那是拿着文凭“镀金”,让自己更强。换句话说,单纯的职业教育出路仍然十分窄。
职业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使学生能够凭借着技术立足社会,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学校寄希望通过与本科院校的挂钩来提升自身吸引力。例如,新闻报道今年锦州市中职升学已有588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平均录取率达到70%;山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批准青岛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何尝不是贯穿这一思路。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融通是好事,但如果全部异化为职业教育依赖于高等教育,就有违职业教育初衷,值得相关部门反思:先行的人才评价体制和升迁体制更多的是建立在普通高等教育以上的,说白了就是看学历,这样就使职校毕业生永远是低人一等的身份。
所以说,“弃三本读中职”不应该看作职业教育的胜利,反而应该当做一个反面教材。相关部门需要反思如何着力于建立起人才评价的“双元制”,例如德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大约是20%,而80%的高中学生则选择接受各类职业教育,却也不曾相互“回炉”“抱团”。解决学历主导的人才发展格局,提升职业教育抑或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